2014年是我市内外矛盾接连爆发的一年,我市各行各业无不承受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在新常态下的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面前。
自“科技东莞”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省级创新团队数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反映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指标都在全省前列,科技创新业已成为我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支撑。然而,我市科技政策体系执行上仍有不足的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带动效果不够突出、各级科技部门政策落实力度不足、各职能部门在监管上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较被动、科技服务业能力不足意识不强等。同时,2014年全国政协“0001”号提案《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中也提出,科研经费管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有形之手”常常越过“无形之手”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结果事与愿违。
可见,我市需弱化“有形之手”,使好“无形之手”调控功能,让市场活力迸发,全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办 法:
目前,我市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注入更多先进的科技要素与创新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省市更是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科技创新载体,使其经济及创新发展获得巨大的推动力和傲人的成绩。科技创新载体,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也是集聚创新资源、会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
1、我市应树立建设发展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意识和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高校院所和民间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协同推进,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园、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研究院、专业镇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等各类型创新载体。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发展科技创新载体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从优惠政策、土地规划、科技资金、金融税务、人才资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应鼓励新型科技载体发展,通过财政补助、项目扶持、考核认定等形式,引导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功能。
2、在各镇区重点打造一批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创新载体,针对本镇产业特色提供诸如企业孵化、技术改造、人才培训等等特色服务。例如在虎门镇可打造服装类科技载体,提供服装服饰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等等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服装服饰业高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
3、可参考目前成功的创新科技载体的发展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如南城高盛科技园项目。利用“三旧”改造工作,“产业置换,厂区升级”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以发展电子商务、软件设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卫星导航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为主,集企业孵化、产品检测、电子商务服务、人才培训、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