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推动森林城市的建设,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开展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迅速上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也不断增加。以东莞市2014年为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4%,活立木蓄积累计达330万立方米。新建或改建公园33个,升级改造道路绿化102.8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9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6.6平方米。东莞已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更加大力度深入落实《东莞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大规模的绿化建设,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绿化垃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产生绿化垃圾约1000吨/年,其中20%混合于生活垃圾中,或填埋或焚烧,而剩下的80%被当地果农、园林公司简单堆放或者夜间焚烧。由此,给社会带来了以下问题:1、混合在生活垃圾当中的绿化垃圾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带来压力,增加成本;2、夜间焚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是造成PM2.5的重要污染源之一;3、简单堆放容易堵塞下水管道,造成城市内涝。
垃圾,从某种程度来讲只是放错地方的“宝物”。实际上,绿化垃圾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是优质的再生资源,目前已有生物科技企业利用其成熟的生物技术对绿化垃圾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该技术是用好氧生物发酵、灭菌、腐熟、除臭等方式对绿化垃圾进行处理,转化为可回用于城市绿化种植的肥料,养分全面、肥效长,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土壤酸碱度平衡植物需求,满足花木营养。这个技术可以将绿化垃圾变费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松山湖高新区目前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两岸生物产业基地是我市的重大平台。早在2012年,针对松山湖绿化面积大,绿化垃圾多的情况,松山湖准备与相关生物企业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城市生态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即利用该生物技术综合处理园区产生的绿化垃圾、餐厨垃圾、公厕粪便等可再生资源。该项目建设需要一块20亩的处置场地,建成后能够减少该区生活垃圾30%,同时提供给园区十分优质的绿化养护肥料,减少每年600多万元的肥料费用。但由于城市规划上缺乏对这类项目用地的考虑,没有相关的土地政策支持,没有用地指标,导致该项目一直无法落地。
办 法:
鉴于以上情况,为配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科学有效解决绿化垃圾处理问题,早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就城市绿化垃圾循环利用的用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市城管局高度重视绿化垃圾的处理问题,分类研究,加强指导,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强制性的规定对全市绿化垃圾进行统一管理。建议在每个镇区建立一个“城市生态循环利用示范中心”,统筹考虑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对绿化垃圾、餐厨垃圾以及公厕粪便的综合处理。
二、市规划局要统筹规划,预留用地。在全市统筹规划层面上对这类环保项目给予明确支持。在规划调整、土地指标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各镇街、园区在此类项目选址建设过程中也需高度重视,预留好环卫垃圾处理用地,确保项目能够落实并发挥作用。
三、市交通局、路桥总等部门要支持综合利用好城市的“复合空间”。
如果由于政策原因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调整,建议在不违反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城市的“复合空间”来支持该环保项目的实施。深圳盐田区政府利用高速公路公交桥下的荒废路段,建成了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示范基地,效果很好。广深高速的东莞段达20多公里,占地约360亩,而高速桥底往往被闲置。建议我市城管局、交通局学习借鉴深圳的做法,结合东莞实际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制定综合利用“复合空间”的具体管理办法,考虑综合利用此类“复合空间”,选取适宜路段用于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既有效解决了绿化垃圾处理问题,又集约利用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