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利用位于港穗经济发展主轴的区位优势,依靠外商投资迅速实现农村工业化,大批“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落户,极大的促进了东莞外向型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东莞的工业园区也蓬勃发展起来。整体而言东莞工业园区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8年至1990年为工业园区的萌芽阶段。当时招商引资的主体为村民小组和行政村,外资类型主要为小型“三来一补”企业,工业厂房一般安排在村落周围。随着外来投资的增多,较发达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更好满足企业配套、扩厂、独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规划和建设独立的村级工业园区。即在靠近交通干道的周围划出成片工业用地,自然形成了企业的集聚和工业园区的出现。(2)1990年至2000年是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时期。随着行政架构的调整,镇区职能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外资的投资规模和用地需求也转向大型化,以往的村级工业园在用地、行政协调和管理能力上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各镇区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镇级工业园区。同时期工业园区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政府建设标准厂房统一出租、政府划地企业自建、企业划地自主招商引资、政府企业参股合建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出现。(3)2000年至今为工业园区的整合调整时期。随着多年的发展,东莞土地资源趋于紧张,以往粗放经营的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偏低、环境污染严重、专业化程度低、企业间关联度不够等成为必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在此宏观背景条件下市级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开发区和生态园三大市级产业园区成为此阶段开发建设的主体。

  东莞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园区经济是东莞经济的核心和主体,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经济重构,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今中国城市竞争的关键。在此新的宏观经济形式之下,东莞园区经济发展到现在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促进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平台、区域融合发展的核心、以及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载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东莞园区经济的开发指导思想、建设管理模式、园区文化等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重构,使之适应新形式和新发展的需要。

  办 法:

  根据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内先进园区的实地考察,反思东莞园区几十年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东莞园区的管理和建设如何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园区开发指导思想的转变。

  首先,东莞园区应该重视与周边镇街的融合发展。随着东莞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充分发挥园区经济的引领作用辐射周边镇街。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超过园区自身发展。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理顺了管理体制,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形成发展合力。真正发挥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主力军的作用。

  其次,东莞园区开发应从以往对企业的重视转变为对人的关怀。充分认识到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和园区发展的永久动力。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在进一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同时留住并逐步提升企业所需员工的素质,成为未园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东莞的园区规划也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降低工业用地比重,增加各类教育(含中小学、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医疗、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的供应,满足企业员工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员工的地域归属感。

  第二,园区开发主体的转变。

  开发指导思想的转变自然引发园区管理系统由简单转向复杂。如:和周边镇区融合发展所需的区域行政协调能力;为企业提供多方位优质生产性服务所需的技术能力;对园区大量公共物业的高效经营管理能力等等,都要求开发组织主体由村镇级一级转为市级政府。“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东莞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取而代之以市政府主导的新型“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应当成为东莞园区未来发展的主流。

  第三,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转变。

  东莞园区开发从简单追求土地出让和物业出租所带来的利润,转变为追求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即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发挥企业集聚效益,从而降低单个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员工消费引发的商业利润;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获取的第三产业利润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这些要求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资源都难以提供。这就需要园区有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化主体。通过该主体从全国市场获取足够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这方面看东莞和国内先进园区有巨大的差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是做强做大开发建设总公司,无论是从一级土地开发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新型产业孵化器的经营、园区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是通过开发建设总公司向市场要资源,反过来也通过市场来促进园区服务的高水平发展。

  第四,园区品牌和文化的创造。

  首先,东莞园区应树立品牌意识。中国园区经济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区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政策和土地价格优惠,转向产业链打造、生产性服务和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同时园区建设的趋同化也是现阶段的重要特征。如何突出自身园区特点在园区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意识是关键。要向国内先进园区学习,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方面的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要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政府不仅要在政策导向上鼓励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更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为企业创设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品牌园区建设将引领东莞园区迈向发展新阶段。

  其次,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园区,使园区社会管理成本最低化。具体可通过增加各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等多层次公共服务的供给,促使园区文化的产生和繁荣,满足外来务工人口在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需求。园区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是园区特色的创造过程,特色园区即是品牌更是园区竞争力的体现。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