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建设智慧城市正符合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截至2014年5月,全国已经有222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东莞是珠三角重要工业城市,是国际制造业名城,同时也是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东莞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高水平崛起。
近年来,围绕建设智慧城市这一目标,东莞通过政策规划引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科技产业以及推广智慧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手段,在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细分和垂直板块已取得一定建设成效。然而,随着东莞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入,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如系统建设分散、部门间缺乏协同、系统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等问题。为此,东莞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力度、进一步创新投资运营模式、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
办 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力度。要突出加强全市的政策、项目、资金、产业等各方面资源统筹协调力度,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立足长远发展,着眼顶层设计,及时编制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及阶段性实施方案,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广领域,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引导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研究跨部门重大智慧城市项目立项,推进资源整合空间大、公共服务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智慧城市示范园区、街镇、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智慧城市投资公司、智慧城市建设基金、智慧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进一步减轻财政负担。针对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业态,加强研发力度,加快突破相关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等参与成立智慧产业发展联盟,协同开展关键应用推进、技术攻关、上下游产业整合、技术和产品标准研制等工作,推动不同企业同一技术产品的成龙配套与互联互通。
二是进一步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投资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因为涉及领域、项目和市场主体非常广泛,既有公益性、半公益性项目,也有许多商业运营项目,其投资运营方式也因此呈现多元化,不同行业领域的智慧化建设项目,其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融资模式往往不同。只有建立合适的投资运营方式或模式,才能理清权、责、利的关系,才能让政府、企业、用户及其他机构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建项目、共享利益,从而保证智慧城市持续、安全、高效的运营。东莞在智慧城市建设营运方式上,要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针对不同领域乃至同一领域不同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购买服务、建设转移、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和商业建设运营等不同的投资运营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细的建设方案,优化投融资策略,减轻财政压力。
三是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要建立综合的信息管理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数据信息,为各部门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建立规范标准的公共数据库,打破各部门、各行业间的信息壁垒,整合生产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商贸物流信息资源,把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孤岛有效连接起来,并对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明确共享数据、上报数据、发布数据、保密数据和交换数据等内容,根据需求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分类、归并和汇总实现信息数据的深度集成和共享。采取科学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管理、数据灾备和数据监管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