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资源是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我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对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人为破坏,保证地下管线安全高效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下管线规划缺失,数据严重缺乏。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地下管线存在着规划建设不足,地下管线数据库有待完善,地下管线的管理一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多头管理制度,各部门协调不足,造成了管线建设的无序和效能低下,埋下了地下管线事故的隐患。
二、违法建设现象严重,报建比例低。目前,我市部分管线工程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利用夜间、周末或节假日偷建、抢建。大部分管线工程仅为应对城管和公路执法,办理了道路开挖手续或公路路政许可。
三、竣工测量制度无法落地,信息管理仍不完善。多数建设单位未按照《东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竣工测量工作,部分建设单位甚至根本未开展竣工测量导致数据缺失,数据库无法更新,存在信息缺失的问题。
这些问题若没得到及时解决,将对我市城市建设、环境及安全带来很多严重后果(地下管线的安全隐患相当于不定时炸弹)。具体如下:
1、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地下管线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和统一管理,管线的不达标、老化没有及时更新、施工作业不规范等都存在的隐患,甚至可能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2、信息的缺失与不准确,管理结构的松散不利于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数据库不及时更新就无法掌握准确、全面的管线现状情况,难以制定针对性强、妥善的应急预案,不利于应急处理。
3、占用地下空间,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地下管线缺乏高效全面的管理不利于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未经报建审批,缺乏对管线空间位置的统筹安排,导致管线无序建设,抢占地下空间资源,使未来市政管线落地更为困难。
4、管道维修造成道路多次开挖对环境影响大。一方面,前期因道路建设快而地下管线新技术应用不足,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仍采用传统方法排除管道疑难杂症,造成道路多次开挖对环境影响大,费用高、效率低,存在人员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管线如供水管、污水管、煤气管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更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及办法,管线建设质量普遍较差,密闭性试验验收把关不严,引发各类事故频繁发生,而维修也是老打乱仗,无法无章,也给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办 法:
1、确立地下管线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管线是城市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运转的大动脉,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进一步明确管线规划的重要地位,切实搞好管线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工作部署。
2、成立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专门机构(最好是常设机构),与城市规划部门直接对接。该机构负责全市所有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事务;编制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组织地下管线建设,整合全市所有地下管线资源,重新理顺地下管线布局,使全市地下管线布局更加科学、规范,管线档案与实际情况对应更加准确,也为今后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在管理上,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原则,对其开发的地下工程依法规划建设、转让和租赁,防止因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4、加强相关标准和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规范管线施工、维修,减少开挖地面的次数。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格落实规范。如对缆沟的位置、走向、深度、宽度、材质、防渗性、防火、防水以及使用、维护办法等应制定具体标准,注重各功能管线的对接及分类敷设,统一管理。对我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扩容、维护、使用、对外服务等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避免随开随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