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困扰企业的“技工荒”和“用工荒”问题已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等内地蔓延,2014年2月,据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获取的数据显示,整个广东省用工缺口的峰值可能达到120万人,其中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的制造业缺口较大。化解“用工荒”难题,对于保证我市企业稳步发展和加快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我市企业普遍存在“缺工”和“缺技工”现象,工业园区到处可见招聘广告,企业门口大多摆摊设点招聘员工,究其原因,企业的“用工荒”和“技工荒”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阶段性短缺。主要表现为:
1.“技工荒”存在结构性短缺。据人才市场相关数据统计,我市企业不同工种的求人倍率差异很大,如“机电类”、“技工类”、“销售业务类”和“模具类”等行业的求人倍率为1.3左右,而财务/审计类、文职类和人力资源/行政类等工种的求人倍率为0.9左右。可见,技工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是长期存在的。
2.“普工荒”存在阶段性短缺。据人才市场相关数据显示,我市企业的岗位供需基本平衡,大致在350万人左右。对于企业用工荒问题,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普工短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普工流动性大,如电子信息、服装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流动性达到25%左右,导致企业始终处于招人状态;另一方面,企业订单不稳定,对普工需求量或多或少,繁忙时期出现缺工现象严重。
针对我市“技工荒”和“普工荒”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针对解决“技工荒”问题,出台了企业员工职业技能补贴政策,即《关于进一步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政策的意见》(粤人社函〔2014〕1287号);针对“普工荒”问题,出台了“机器换人”补贴政策。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办 法:
一、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激发企业员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目前,我市对于人才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职业技能人才考核办法。随着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原有多数工种的评价标准和企业员工岗位能力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企业参与鉴定的相应度不高。故此,建议:
1、改变原有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制定国家认证考核、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让政府和企业参与评价,调动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根据东莞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设立相应的岗位工种和培训项目,建立特色职业培训基地,提高职业基地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80 后、90 后等新一代务工者的价值观多元化,劳动的目的不仅是谋生,由于受学历和户籍条件的限制,无法享受同城市里同龄人同样的资源,现实的“城乡二元化”使他们不得不“用脚投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 “技工荒”。此外,新一代务工人员的职业规划不强和缺乏职业素养,工作随意性较大。可见,普工的流动有个人因素、企业因素和社会因素。故此,建议:
1、加强企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密集园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方便员工出行;完善企业员工的医疗保障体系,方便员工看病;加强企业密集园区的公共娱乐设施建设,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2、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对于高技能人才,如高级工、技师等,可在园区建设“蓝领公寓”或提供相应的住房补贴,解决高技能人才的过渡性住房问题,并对企业录用的高技能人才,在户口迁徙和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三、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的不完备性会导致劳动力无法合理流动、劳动对接方式不利供需合理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财政补贴的扭曲与执行的滞后性又影响了正常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议:
1、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引导。发挥职业中介机构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增强人职匹配,减少劳资双方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帮助很大。因此,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用工需求。
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和技工供给信息库,实现城乡间职业技术工人供需信息的共享,打破目前二分割裂的人力资源市场状况,让东莞人力资源信息快速到达人力资源富裕的地区,吸引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工人快速对接东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