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地高校对东莞做出的贡献
1、大学排行名次上升显著,大大提升了东莞的声誉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升为本科, 2010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成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多年以来,该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大学排名显著上升。东莞理工学院的大学排名从2005年575名上升到2014年的456名(见附件:附表1),10年间上升了119名。2014年东莞理工学院在广东省内排名第20位(见附件:附表2),超过了多所建校早得多的地方性大学。
本地高校大学排行名次的显著上升,既表明我市高等教育实力不断攀升,同时对于提升东莞声誉和城市形象,增加东莞的投资吸引力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为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等本地高校培养了20多万高校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扎根在东莞,并逐步成长为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提升东莞人才质量、改善东莞人才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溢出
东莞理工“依托东莞,服务地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溢出:建校以来,承担了国家 “973”课题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市等科研项目1268多项,科研总经费3.67亿元。还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奖,以及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等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在全省高校中名居前列,据省教育厅数据,2012年东莞理工科研经费全省排名21、专利授权数排名16、专利拥有数排名17、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数排名第10。
广东医学院近5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6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5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成果奖43项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13项。
二、加快建设本地高校对东莞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高校是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把理工学院等高校建成为国内一流区域性大学对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首先,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梯队构造。目前,东莞人口的知识结构层次较低,总人口(常住和暂住)的70%是初中文化水平,过低的人口层次制约了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理工学院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5716人,成人教育学生8194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校生17365多人;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在校人数约16000人。东莞本地高校培养的大学学历人才对于改变东莞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其次,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型、创新型的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优势资源对接产业一线,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快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第三,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使其能更好的服务地方,对于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但对比当前几个经济成长速度较快的城市,我市高校的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对高校作用的认识和投入仍显不足。对苏州、深圳、宁波、东莞四地的主要大学进行比较,苏州大学和深圳大学排名均进入全国前100名,办学层次上升到3星级的中国知名大学,宁波大学排名161位。东莞理工排名456位,与苏州、深圳、宁波三地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见附件:附表3)
对深圳、苏州、宁波、东莞四地教育投入进行了类比。2012年东莞教育占GDP比重为1.86%,低于深圳、苏州、宁波三地,远低于国家制订的4%的目标,远低“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5.0%(2005年数据)。2012年东莞教育占市镇总财政收入比重为10%,低于深圳17%、苏州20%的比重,高于宁波9%的比重。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教育的投入与城市创新力成正比,据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苏州的创新力排名第1,深圳排名第2,宁波排名第8,东莞排名第13。(见附件:附表4)
办 法:
东莞高校建设的步伐没跟上经济的发展,建议加快本地高校建设步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对东莞高校的投入,提升教育投入比重
一是加大人才(最好是团队)引进的投入。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开放观念,争取引进一批在学术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或团队,迅速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对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加大奖励力度,树立奖励典型。三是加大项目转化投入,向本地高校投入孵化、启动资金,促进高校对接科技产业园,鼓励有专利、有技术的老师从学校走向实业和创业,以科研服务地方。
2、加大对本地高校的科研或科技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作为东莞本土院校,积累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又熟悉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高层次人才。地方政府在一些研究项目向社会招标时,应更多的考虑选用本地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如果本地高校无法独立完成的项目,可以考虑要求外地中标科研团队采取与本地高校合作的形式中标,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大学的科研资源,也可以通过外地科研团队的带动作用迅速提升本地高校的科研水平。
3、加大本地高校在一些高峰论坛上的承接次数
一些高峰论坛要考虑放在本地高校举行,既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和组织能力,也可以以此提升本地高校社会知名度、加快其与高层次人才的对接速度。
4、力争东莞建成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
东莞要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拥有战略眼光和扎实基础知识的经济管理、文学语言、法律等人文社科人才。通过大学排行榜我们也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是大学发展的方向,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各类系部15个,其中文科系部7个,具备了建成综合类院校的条件。今后要大力发展东莞理工学院的文科系部特别是经济和管理类系部,以使其为东莞社会、经济的双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力争将理工学院建成为一所中国知名的区域型综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