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乡地处珠三角中心,是东莞市的“鱼米之乡”,岭南水乡特色明显。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域面积达122.4平方公里,干流和支流总长度约837.4公里,河网总密度1.64公里/平方公里,远高于珠三角地区0.8公里/平方公里平均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水乡地区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2012 年,东莞水乡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4.4%,而COD、SO2 排放量却分别占到全市的91%、52%,能耗也超过全市的30%,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2013 年 1-7 月纳入监测的 10 条河流中Ⅳ类以上水质的比例占75%以上。根据广东省制定的《东莞市水乡特色经济发展区总体规划》中提出,划定东莞水乡水环境功能区,其中东江北干流、淡水河北段、洪屋涡水道北段等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洪屋涡水道、赤滘口河、麻涌水道水质均达到 III 类水质标准以上 ,并全面启动水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各镇街建成区河道的水 质污染状况,因地制宜开展曝气复氧、生态护岸护坡、底泥疏浚和人工湿地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水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河道水质,逐步恢复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重塑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纵观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很多国家和地区走过弯路,一味强调工程治河,忽视河流生态功能 ,没有对河流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破坏了河流生态平衡 ,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世纪后期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坏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他们认为保持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床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水乡经济区是河网地区,河流众多是水乡区域城市的特色,也是发展优势所在,所以让区域内的河流恢复健康的生机,重视河流的生态型整治显得尤为重要。
办 法:
一、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引。自然健康的河流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 ,其中某一环节发生变化 ,都会影响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施生态治河 ,必须高度重视规划 ,且规划不能局限在河道范围内, 而是以流域为单位统筹考虑 ,将流域内气候、水文、水资源以及人口、产业、经济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河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强化规划体系中蓝线的运用 ,保护河流生态用地 ,退还历史上被占用的河流用地逐步还清水质,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在《东莞市水乡特色经济发展区总体规划》指引下,编制《河道水域保护规划》《河网水系专项规划》等,健全河网水系布局、划分河道等级、科学确定河道功能、划定河道蓝线范围、指导河道景观规划原则及河道COD、氨氮总量控制指标等,使生态治河有标准可寻,管理河道有科学的依据。
二、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协同治理的机制。从河网地区水体特性来看:河网地区城市水资源的蓄、供以及水体流动、污水排放部是通过河水位及流量调节来实现,水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不同的水文条件下,传导利益关系的水体流向不同,水资源存量区域间动态变化频繁,水污染的扩散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河网地区水体的这种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把地区利益一体化了。因此要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和协同治理的机制,就必须从经济、社会、与政治多视角去考查,成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现阶段要充分利用水乡统筹办公室的作用,实现水量、水质统一管理:预测区域水资源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行政区域的分配;全面调查区域水污染点、面源分布,预测污染总量及分布.确立水质总体控制目标;以水资源分配为基数,提取并建立流域水环境治理基会,用于流域性治理工程;以污染源为控制目标,制定各行政区域水污染总量消减方案和治理目标,实现区域内各关键点的动态监控。
三、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一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防止水污染,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对水中生物进行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物群落结构,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栖息地;同时要保护好水文化。二是要修复水生态系统,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遏制退化趋势,使其转向良性循环。保护和修复同时进行,保护推动修复,修复促进保护。
四、转变治河观念运用生态模式修复河流。要打破防洪功能一刀切的做法,必须将防洪与非汛期资源、景观、生态功能相结合,打造多功能河流。修复河流是生态治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河网水源、恢复河道连续性、重现自然河岸线、塑造多样性生境、修复生态河床、建设生态河岸。必须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统筹考虑,审慎运用工程学、生物学、美学等知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河流生态系统自动稳定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自然功能,以河流的自然状态为尺度开发利用河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