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卫生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总死亡的85%,并且目前我国居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也是由慢性疾病导致的。从个人角度来看慢性病导致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很多家庭因家庭成员患上严重的慢性病而因病返贫;从社会角度来看,慢性病的暴发导致社会卫生资源极大的投入和浪费,不但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极大负担,快速大量消耗社会财富,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素质。

  东莞市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8所,其中服务中心33所、服务站355所。基本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每年为群众减少医疗费用达10亿元。获得的“群众满意的社区医生、护士",全省第一;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的比例位列全省地级以上市前列。在首诊制、“家庭医生"等方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值得肯定和发扬。整体而言,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当中“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方面做得较好,社区卫生机构对现有的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真正关乎居民健康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方面工作相对较弱,对于如何防止新的慢性病患者的产生所做的工作显然不足。无论是从政府、镇区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社区居民对这三方面的工作都仍需加大力度。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健康公式:健康=15%遗传+17%环境+8%医疗+60%生活方式,慢性病的发生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如何遏制慢性病的继续暴发除了控制住现有慢性病,预防工作更为重要。

  办 法:

  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虽然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努力,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果能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实行突破,闯出一条路,那将对遏制慢性病继续暴发作出巨大贡献。而东莞市是有条件去做的,因为东莞市经济实力较强,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较强,政府投入没有问题,关键是观念意识的转变,只要市、区、镇各级政府重视,各级医疗机构配合,社区全员参与,宣传落实到位,在全社会形成预防大于治疗的良好氛围完全是指日可待。

  1、首先在业务管理机构上尽快形成高效、专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慢性病预防方面避免多头管理,成立由市政府直接主导的管理办公室全权负责慢性病预防的相关工作,经费由政府全额投入,专款专用。目前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功能是由东莞市慢性疾病防治院的防保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教科归口业务管理和指导,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应今天紧迫的形势,。并且东莞市慢性疾病防治院的防保科目前总共只有4位防保专业人员,而且一年政府投入的经费只有20万元,显然有限的人员和经费不可能管理好指导好全市388所卫生服务中心(站)。 要达到遏制慢性病高发的目的,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治疗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其思维模式、专业人员的要求与治疗领域完全不同,因此,必须首先建立起独立于传统治疗之外(业务上)的管理指导机制并加强投入包括对口专业人员(主要是公共卫生医师及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经费。

  2、资源整合、突出重点,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原则,政府办政府管,加大政府投入,收支两条线。在业务上利用镇区医院(而非托管关系)的资源优势,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重点发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和贯彻落实预防大于治疗的方针大计,以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降低社区居民患病率、提高身体健康素质方面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宣传,让每一位居民都清楚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免费提供亚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的服务。

  4、合理配置专业人才。慢性病重在预防,预防需专业人士指导,目前我市预防医学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师及营养师等预防医学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5、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包括职称评定),给予人事编制,以留住人才。利用镇区医院的优势对社区医师实行轮岗,除进行全科医师的培训外,还要对从事基本医疗的医师培训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让每一位社区医生从社区居民的看病者转变成为健康的管理者。

  6、政府要制订相关的奖励政策,导引工作方向。制订正确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以降低社区居民患病(慢性病)率为目标制订奖励制度,以导引工作方向向预防疾病转变。同时为防止由此可能带来的基本医疗懈怠情况的发生制订相配套的奖惩制度。

  7、利用印刷品、宣传栏、视频资料甚至广播电视大力宣传正确的养生保健意识和知识包括《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办好健康讲座形成常规,要求每一位居民必须参加学习,让每一位居民深刻意识到慢性病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去预防,在全社会形成预防大于治疗的良好氛围。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