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制造业务发达,东莞市目前共有制造业企业10万余家,检测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检测机构数量约100家,其中政府支持建设的检测机构15家;我市认证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是东莞市的支柱产业,质量技术服务需求强劲,行业利润较高,吸引了大量民营、外资机构进入,推动检测行业迅猛发展。目前,东莞市年检测总额大,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缺乏有效平台,检测行业正逐步进入发展瓶颈阶段,个别机构甚至走入歧途,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

  一是资源利用不足。公、私检测机构界限划分不清;政府部门检测机构重复建设;各类检测资源广泛分布于政府检测机构、商业检测机构和生产加工企业、设备制造商、大专院校等内部实验室,缺乏交流、共享平台,检测项目、设备雷同,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造成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企业、院校的内部实验室,基本不对外使用,资源利用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互认度差,政府之间的实验室不能互认,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情况,也浪费了政府的检测资源,进一步造成了检测资源利用的不足。

  二是市场激活度不高。由于政府建设的机构,由于资源的垄断,成本高,运行效率低,既没有帮企业把好质量关,也没有帮企业减小负担,但企业为了生存,有时候还要求助于这些机构,即增加了企业成本,又滋生了腐败。质量技术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低端,即产品检验环节,难以满足设计、创新、研发、品控等高端服务需求。若全面激发企业的高端检测需求,东莞市检测市场预计将成倍增长,但目前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缺乏合适的质量技术服务渠道和服务平台,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研发需求。

  三是行业规范性不足。部分中小民营检测机构缺乏国有检测机构和外资检测机构的技术、品牌、信用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为求生存不惜采用各种恶性竞争手段,严重损害了检测机构“独立第三方”的信誉和形象,虽然部分中小民营检测机构和企业取得了部分资质,但是设备种类不齐全,又没有更多的钱购买整套系列产品,导致市场有需求,而没有设备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必须的设备,企业还需要重复投入,即浪费资源,又增加企业的负担,又影响了政府质量强市的目标。

  四是后续监管力度不足。当前针对检测机构的监管主要体现为认证、年检等环节,重资质轻营运、重技术轻市场、重结果轻过程,日常监督和后续监管力度不足,且监管手段单一、监督模式固定,检测机构能够有针对性地从容应对,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日常违规、违法行为,也造成个别检测机构不能持续保持检测质量和水平,明细不适应形势发展需求。

  五是认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年销售额10亿以上的企业都不重视,好多都认为没有必要,特别是实验室的认可,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可有可无,更不愿意投入这方面的费用,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144127号论述了东莞市检测和认证业概况:2014年7月4日贺宇市长批阅成立东莞的检测联盟,7月10日张科常务副市长批阅赞成贺宇副市长的意见,2014年7月12日袁宝成市长批阅对检测机构整合工作的构想给予肯定。

  办 法:

  一是打造平台整合资源。打造检测资源整合平台,基本覆盖东莞市的检测需求,整合政府、企业、院校检测资源并为社会提供服务,打破行业垄断,实行报告互认。有政府牵头把各自优势的地方让其充分做大,优势做强,投资系列设备完备,能满足周边市场的需求。

  二是畅通渠道激活需求并引进民间资本。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有效畅通质量技术服务供求通道,为质量技术服务的买卖双方建立起便利、直观的沟通、合作渠道,有效覆盖产品研发、评估、测试、生产、验收、整改等全环节。由于民营经济运作的灵活性优势,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知道怎么样降低企业严把质量关的成本。引进的原则是:在检测业和认证业有很强的专业性,又能配合政府的质量强市目的,又能结合当地镇街的产业布局政策,又能减轻当地企业的负担,又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譬如对本地区的企业只收检测费用的成本费,当企业提出设备的要求时能很快的速度补充到位。

  三是推动自律规范行业。通过成立协调、决策机构,制订章程和管理办法,建立信用评价、投诉处理机制等手段,加强对处理和清退恶性竞争和违规经营的单位,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是推动民营机构积极参与认证业的发展。举办“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知识培训班”,对所有的来参加培训的企业免收费用,加强企业对认证业的认识。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