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幼儿教育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有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民办幼儿园为主流的良好态势。但幼儿教育在东莞市整个教育结构中,仍然处于比较薄弱和滞后的环节,特别是集体办园的幼儿教育长期面临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制约了集体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需求越来越强烈。集体办幼儿园一般地处社区内,当地居民群众的幼儿入学非常便利,与公办园、民办园相比最明显的好处是接送小孩路程近,大大减轻了接送期间的公共道路压力。但政府目前对教育投入的经费中,用于幼儿教育的在总支出中的占有比例较低,这更使得本来就没政府财政支持的集体办幼儿园的经费使用捉襟见肘。如果一个幼儿园每年收支倒挂,亏损经营,那么幼儿园的很多理念、幼教思想就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教育质量也很难提高。
目前,全东莞幼儿园有841多家,其中公办幼儿园约40多家,集体办幼儿园越来越少,其余全是民办幼儿园。这些集体办幼儿园现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收费上的差异:
集体办学的幼儿园,在收费上有明确的规定,除了市物价局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核准的价格外,其他的费用一律禁止且不准超额收费。以一间“东莞市一级园”的集体办幼儿园举例,现在的收费标准为保教费每生每月550元,幼儿园的收入根本就不够正常开支,只能一方面非正常压缩开支,一方面靠生源增加收入,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集体办幼儿园班级人数严重超标。而那些坚持依章依规经营的集体幼儿园,只能勒紧裤腰带挣扎。
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就松动多了,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上不封顶”,只要到物价局备个案就可以实行高额收费。如南城民办幼儿园的收费,从每生每月450元至3000元不等,收费完全由幼儿园自行制定,物价局不对其成本进行审核,只能强调伙食费、生活用品等代收费要“按实收费”。相对来说,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是自由的。而公办幼儿园的收费,虽然也是与集体办幼儿园一样由市物价局定价,但公办幼儿园的背后是财政的支持,一般不用考虑收费多少的问题。
二、管理的不同:
集体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一样,整体管理比较规范,监察制度也比较完善,在教育教研方面也有比较成熟的体系。而民办幼儿园可能相对简单,经营管理、教学大纲等由园长或者主办方说了算,却缺乏完善的监察机制。
三、人员工资的不同:
民办幼儿园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多处于低成本运作,聘用的教师大多数工资较低,但也有一部分民办园工资比公办园还高。据不完全统计:公办幼儿园幼师年薪工资约8万左右;集体办幼儿园幼师年薪约3.3万—3.6万元左右;民办幼儿园幼师年薪由2.6万—6万不等。民办幼儿园幼师工资待遇相对公办幼儿园和集体办幼儿园悬殊较大。这样的工资差异,造成了最好的幼师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一般及较差的幼师在集体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即集体办幼儿园难于留住好幼师。
四、幼师队伍不稳定,幼师福利待遇缺乏保障:
对于集体办幼儿园来说,由于大部份社区实现了村改居,以前社区的所有资产资金均纳入了经济联合社管理,对幼儿园的投入大幅减少,幼师的工资一般都靠幼儿园自筹。在教育、物价部门的种种约下,保工资已经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其他的福利待遇、学习培训了。人心思动,集体办幼儿园培养一个好幼师不容易,往往在培养出一个好幼师时,由于工资待遇差就跳槽到公办园和民办园,集体办幼儿园成了幼师培养基地。好幼的师流失,又直接影响了集体办幼儿园的发展和稳定。
五、幼教队伍质量不断下降:
为了保工资、保运转,集体办幼儿园一般是靠压缩人员等方式维持生存,师资不足部分只能靠聘用还没拿到毕业证的学生,这些幼师很多专业知识不足,这就造成了幼教队伍的隐性下降,幼儿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把这些年轻幼师培养出来。然而培养出来的合格幼师,由于待遇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公办园和民办园挖走,集体办幼儿园只能继续聘请年轻临时幼师,造成恶性循环。
集体办幼儿园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究底是由于收入水平低造成的。集体办幼儿园的收入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集体补贴,但在村改居后,幼儿园要拿到集体补贴是难上加难;二是保教费收入,但受市物价局的定价约束,只能按公办园收费,对于集体办幼儿园想提高这个收费标准更是天荒夜潭。
办 法:
为保证集体办幼儿园能合理生存,提高集体办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减轻全市的幼教压力,给予集体办幼儿园一个生存空间,建议:
一、集体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园的管理和补贴,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
二、市物价局在定价中,不要将集体办幼儿园纳入公办园定价管理体系,而将集体办幼儿园视为民办幼儿园,让集体办幼儿园按照市场经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