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业仍然是我市的重要经济引擎,加工贸易型的产业格局聚集了全球价值链上低层次的生产技术与机器设备,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不堪重负,产业结构、经济质量、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严峻。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提升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为原则,着力构建结构优、质量好、效益高、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由能源资源高消耗向低碳环保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长久之路,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向,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是化解资源与能源危机、应对气候与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是引领我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
办 法:
如何加强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推动低碳集约发展?建议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方式、以低碳社会为管治标本和设计蓝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建设低碳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城市。
一、由政府主导和引导推动低碳发展。制定及落实我市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体制,包括促进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环境标准、低碳税收优惠、低碳补偿机制、节能减排财政激励等政策法规,以健全的法规制度环境,主导和规范我市低碳发展,综合运用行政、政策、法律、经济、财政、市场准入制度等多种手段,统一组织、协调、落实、推动我市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产业低碳化。把低碳发展作为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方式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并扶持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例如循环经济、都市农业、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创新监管和市场化措施,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产能。
三、推动生产方式低碳化。加强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装备,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支撑能力,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强化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抓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通过对低碳生产进行资金补贴、财税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研发和使用低碳节能技术与产品,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动生产方式低碳化。
四、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低碳化。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以能源资源承载力作为规划建设我市城市功能、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融入建设规划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景观、“三旧”改造、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工业园区等规划设计和运营方案,构建我市低碳型社会、低碳社区、低碳产业、低碳园区等不同层次的低碳体系。
五、推动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低碳化。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工业、建筑、交通、路灯照明等重点行业、领域支持和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水平,提高能源应用技术,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积极支持能源技术创新、新兴节能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六、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我市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向社会公众普及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等发展理念,提高全民低碳环境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生活习惯,营造人人参与的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