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逐年增加,旅游在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省和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广东省提出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这为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古村旅游持续升温,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古镇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生态古村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的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这种旅游方式重游率较高,市场相对稳定,能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发展具有巨大的综合带动能力。况且,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这为我们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加快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生态古村旅游是指以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村为背景,以古村文化、生活和田园风光为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东莞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交通便利,多条主干道贯穿南北,随着新东莞火车站开通,以及轻轨R2线的即将竣工,届时将为我市带来充足客源。政府积极帮扶引导,农民广泛参与配合,必将能走出一条“项目强市、旅游富民”的新型绿色致富之路。
二、理顺发展方向,迎合时代步伐
全力塑造“精彩东莞,魅力之城”的总体旅游形象,深度挖掘我市生态古村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古村游、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等方式相结合的新型绿色旅游模式,可以全面提升东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
(一)古村游。依托茶山镇南社和牛过蓢古村落、石排镇塘尾古村落等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整体开发利用,打造明清特色古村落体验区。
茶山南社村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为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有祠堂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多间、以及古榕等构成了颇具珠三角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同时,古建筑群还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灰塑、陶塑等建筑构件。整个古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古村落的历史原貌,是岭南建筑的瑰宝。
茶山超朗村牛过蓢古村落现有明清古建筑80间,除古建筑外,牛过蓢古村落最具生态特色,村内有古树33棵,树龄由105至765年不等,自然生态优美,是东莞乃至广东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价值。
石排塘尾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以古围墙为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有书室19座,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布局合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生态游。依托东莞生态园和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倡导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大众化休闲旅游方式。
东莞生态园,面积约31平方千米,沿东部快速路,途经寮步、东坑、横沥、企石、石排、茶山等六镇,茶山南社古民居、石排塘尾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等文化景点分列两旁,若能有效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凭借其自身拥有面积广阔的绿色生态湿地,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开发设计和招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开发特色项目,不仅能使零星的文化景点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还能打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原始生态农耕文化风情体验区,吸引周边地区市民前来休闲度假、生态疗养。
(三)文化游。注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势,深入挖掘和整合东莞具有岭南文化特征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茶山“南社斋醮”和“茶园游会”、石排“康王宝诞”等民俗活动,通过场景再现,让古村落活起来、亮起来、唱起来、响起来、动起来,重现古代百姓生活场景,激发游客的体验兴趣,提升观光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修养,加深现代人对古代生活的理解;依托“茶山公仔”、“茶山盆景”、“石排醒狮”等民间艺术及表演,以莞香文化的旅游开发为突破口,深化旅游工作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旅游功能,打造“中国文化之都”、“民间艺术之城”等品牌,促进莞香产业平台加速发展。
(四)休闲游。围绕绿道堤岸、山水田园、创意文化等特色产品,依托东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引导鼓励一批制造企业如“华美食品”、“康达玩具”,建立观光区域、体验区域,打造旅游景区,让市民探讨生产奥秘、体验生产乐趣;依托潇湴湖、海仔湖等拥有美丽景观带的景观湖,在原有的景观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增设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并在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更为当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办 法:
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培育和发展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立足优势、突出禀赋、发挥特色、精心策划。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业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主导支持力度决定旅游发展的程度。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推动,重点突出经济扶持、基础建设、市场开拓、组织建设和农户创业辅导,将文化生态古村旅游纳入全区大旅游发展格局中,尽快建立起统筹、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态古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效率。
(二)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文化生态古村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必须坚持让农民成为文化生态古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让农民敢于“试水”,敲开市场经济的“大门”,尝到旅游发展的“甜头”。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培育创业带头人、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民“搭台唱戏”,让农民在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中“唱主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民缺少市场经济观念,经营素质普遍不高,政府在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
(三)加大文物保护扶持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领导,注重宣传,加大投入,防范与执法并重,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力度,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水平。当前,我市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补助采取的是市、镇、村按1:1:1的比例标准执行,这对经济相对薄弱的镇、村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对此,希望市财政能提高相关补助的比例,减轻镇、村财政的经济压力。同时,可积极鼓励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文物和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四)重视项目的市场营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因而营销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市政府将营销工作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全面整合全市文化生态古村旅游资源,拍摄制作文化生态古村旅游主题宣传片,编印旅游宣传手册、景点简介、导游图等,并积极和各家旅行社、宾馆酒店联营,设计若干条精品的文化生太态古村旅游线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文化生态古村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
提案者: 茶山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