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东莞是现代制造业名城,目前最缺的已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能熟练操作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师和技工。要实现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市实现现代化制造业名城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中职学校经费现状
我市中职学校现有25所(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67033人。2008年制定并实施了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按照扣除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后每生每年4600元的标准进行拨款。2013年起实施大生均,生均经费包含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目前中职学校生均标准为每生每年14400元,与普通高中持平。另外根据专业分高耗专业、二级耗能专业和普通专业三个级别,三个级别专业每生每年分别增加1250元、750和250元实验实习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目前这种经费拨付方式导致我市中职学校的培养质量与我市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质量无法匹配。据《浙江省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浙财教[2011]371号文)指出,浙江省要逐步将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提高到普通中学的1.5倍以上。参考浙江,我市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对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坚定制造业强市发展方向,贯彻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所以目前中职学校的经费标准明显不合理,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1、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不足、更新换代慢。当前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主要开支项目有: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教学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服务支出、固定资产购置及维护(除了大型的基建项目和重点建议专业可申报专项拨款外,其他固定资产购置由生均经费中支付)。其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经费约占生均经费68%,教学支出约占15.5%,行政支出约占1.5%,后勤服务约占8%,剩余约7%用于固定资产购置及维护。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维护经费明显不足,使我市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相对滞后。特别是2007年收归市直管理的原镇属中职学校和2012年因重新布局调整而合并的中职学校,由于教学场所有限、设施上底子薄,用于增建功能楼、购置实训设备的经费不足,造成实训设备陈旧落后、缺乏与专业设置配套的实习实训设备及场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学生实训实习课效率低。当前,我市中职学校教学班每班人数约50人,实验实训室、教室的设计也以50多人为标准,这对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来说可行,但对于专业实操课来说,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受基础教育思维的影响、专业教师不足的因素,但主要还是经费不足、实训场所和专业设备的限制以及专业教师的不足,导致专业实操课大班教学,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
3、师资水平提高慢。中职学校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有所不同,中职学校教师必须经过在职学习和企业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才能胜任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师成长时间的延长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致使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足,尤其“双师型”、“一体化”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目前我市教职工继续教育经费的标准按教师个人收入的1.5%执行,平均每位教师每年约1500元,如果用于普通的学历进修、教学技能提升还可以。但要实现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每三年进企业实践学习三个月至半年的目标,经费就明显不足了。而这项工作又是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事关中职学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我市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建立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制度,至使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造成专业教师不专的现象。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职业学校的科研工作长期滞后,这对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和能力水平很不利,对我市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不利。
办 法:
1、首先对我市各中职学校的实训场所和设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研,对于实习实训设备场室明显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据全市具体情况分批次按专项给予解决。
2、提高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至每生每年17280元,约占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的1.2倍,比原来每生每年提高2880元。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专业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维护以及教师培训、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保证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3、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实验实习经费标准,三个级别专业每生每年分别增加至1500元、900和400元,以保证学生实验实习耗材。
4、建议明确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和学校科研经费的比例,继续教育经费要占学校生均经费3%;成立科研研究基金,每年从学校生均经费中提取3.5%注入基金,保障教师培训工作和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对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三年内到企业跟岗学习至少三个月这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监测机制,促进该项工作的推进。
提案者: 王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