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一直倡导“广东人游东莞”,挖掘旅游资源,致力于从客源输出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但受到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散落在镇街的东莞本地旅游资源未能在市一级层面上得到有效整合开发,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备受世人瞩目。生态旅游更是全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东莞市东北部(生态产业园区、茶山镇、石排镇等)沿线分布了众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按照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以推进我市创建文明、森林城市为契机,精心打造集 “明清古村、绿色生态”旅游品牌,对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现状分析:
1.打造片区资源现状:东莞市中北部的茶山镇、石排镇、东莞生态产业园区不到5公里路程的范围内有南社明清古村落、麦屋古村、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石排燕岭古采石场、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多个人文自然旅游景区。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共有127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国家级34个、省级3个,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这些地理距离十分相近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除南社古村外,并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究其原因,包括景点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镇村、园区管理,如南社明清古村落一直以来由南社明清古村落管理所管理(村级),麦屋古村由超朗村管理。古村落之间并无公交线路接驳,也无旅行社推出相应的旅游线路。
2.打造背景及总体思路:目前我市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旅游产业链条较短、资源整合、开发不充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有效转化为旅游品牌。面对未来旅游业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消除政策性壁垒,聚集区域旅游开发合力,形成互补、互促、互动的区域旅游开发格局。构建和打造茶山、石排古村落文化景观与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兼有周边民俗文化景观及新兴的工业旅游项目的综合旅游区域。形成古文化旅游产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生态林业的互补优势,形成交通便捷、设施良好、服务周到、内容丰富,基本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东莞东部“古村落生态”旅游圈。
办 法:
打造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的建议:
1.加强政府对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完善扶持的政策体系。对以上景点进行充分调研和规划,了解其在发展旅游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过调研了解后,出台鼓励性政策,资助和支持片区的发展。
2.推出“东莞古村落一日游线”,鼓励旅行社向全市推出线路,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可根据节令来整体凸显湿地公园的景致,如“夏赏荷花秋观白鹭”,以增强景点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该片区,按市场规则建设运营旅游项目。
3.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旅游专线,接驳茶山镇南社和麦屋古村落、石排镇塘尾古村落和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东莞城市湿地公园(绿道驿站)。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如打通连接景区周边的道路,形成旅游环线。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专线,完善交通网络的衔接。优化调整重点景区周边的公交线路、旅游专线和旅游观光线,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和站点设施建设。
4.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市区主干道及主要道路设置旅游景区、古建筑、古村落、湿地公园等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健全该片区城市交通标识标牌体系,逐步形成标识完善的自驾游指引系统。完善各景区内旅游设施标识,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5.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组织文史专家、作家等专业人士,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形成文字,并出版图书。主题图书以历史、人文、人物、故事为内容,保存与传播古村落文化旅游片区的人文底蕴。
6.加强宣传推介。由市旅游主管部门统一推出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的整体宣传,并由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茶山镇、石排镇全力配合。该宣传纳入全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加强“古村落文化旅游-城市湿地公园”片区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还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等方式,把东莞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城市湿地公园”片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提升片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提案者: 方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