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社会基础,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也是人们辨别和抵御各类谣言的认知基础。目前民众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
1、谣言的源源不断和公众对谣言的轻信。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仍有相当数量的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之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摆脱不了“泥沙俱下”的现状,提供了谣言爆发的良好平台,愚昧迷信者有之,信谣传谣者更众。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例,比如,全民“抢购食盐”的荒诞、“迷魂药”的恐慌、“食物被污染”的焦虑等,说明一个人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既有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而谣言通常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传播的——无论是在熟人之间,还是QQ群等虚拟人际网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效应。
2、热点问题反应迟缓,缺乏有效渠道。
近年来,热点的科学话题几乎都是由公共事件引发的,诸如“三聚氰胺”、“核辐射”等,这些与人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是在公众和舆论关注后,自发掀起讨论热潮。而专家学者的科学解答与科学传播工作相对滞后,公众从第一时间获得科学知识的有效渠道缺乏,致使各种违背科学的谣言能轻易地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3、社会辐射能力不强,科学传播手段单一。
我市有不少科技团体,也有一定的科普基础设施。但是,优质科普资源分布受学科、门类和主管部门局限,很多宝贵的科普资源不能为广大公众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辐射能力不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靠数量有限的报纸、杂志和科普宣传栏,涉及面小。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如此多样,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乍一看或许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其实只要公众有了一定的科学意识和基础,他们就可以利用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直觉和心得。科学传播就是不断地与谣言做斗争,以唤起大众对科学的谨慎态度为宗旨,让每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这个消息被证实之前,不要急于把它传播出去。
我市一部分中小学有专职的科学课程教师,大学里也有科学类教学背景的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科普传播工作有热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公共事件有敏锐度和关注度。除了教育优势,我市还有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与人才资源并不贫乏。所以,我市应该建立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推进科普服务社会化。
办 法:
建立一支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像设立“科技东莞工程项目评审专家库”一样,设立“科学志愿传播者库”,鼓励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参与到科学传播和社会服务中来。科学传播者的队伍越庞大,科普受众的群体面就越广泛。志愿者队伍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普传播工作。例如,重点抓好社区、企业职工、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在科学素养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社区,主要是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迷信、愚昧。社区科普采用板报、咨询、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及时帮助群众辨别网络疯传的谣言。网络的典型特征是可以互动,人们得以在公开讨论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判断。科学传播者还可以督促各类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手机等媒体,要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保证科普工作的持续性和普及性。这支科学传播队伍要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科学传播工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研究如何当好“翻译”,让科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离普通百姓更近、更实用。
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安全意识,助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总之,科学传播和科技创新相当于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任何一边羸弱,都飞不高,跑不快。建设“科技东莞”是全体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传播,像抓科技创新那样抓科学传播,让普罗大众共享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