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晚,广东卫视新闻频道《走读广东》栏目讲述了东莞民间艺术。节目组走访了东莞当地的民间艺人,记录下草龙舞、茶山公仔、百岁牌这三种绝活的精湛手艺,呈现本土文化正在不断流失的现状。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经济的繁荣、外来文化的介入、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促使这座城市的文化形态发生剧烈变化。本土文化在大环境的冲击下开始不断流失,很多最能代表东莞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状。
2012年底社工们为了收集民意,专门在东城堑头樟村松柏之家组建了“民生实事大家谈小组”,一群上了年纪的老者,提出了关于2013年十件实事的意见,也有很多集中在了文化惠民方面,希望能有更多的木鱼歌、木偶戏、舞狮等,传承东莞的悠久文化。
办 法:
东莞文化深厚,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去学习、感受和宣传,因为现在最不捞钱的是文化。“穷不练武,富不修文”,愿意投入到文化研究上的人少而又少,造成东莞文化文献散乱等现象。对于东莞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仅靠个人或民间团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加大力度,从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予以投入和支持。
1.抢救性挖掘东莞本土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文化里有隐性文化的特征,例如东莞的可园,外观上朴实,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是很高的。东莞关于女娲的传说最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而全国非遗传承刚好缺失这块;东莞的人民公园是全国最早的公园之一,但没有人去宣传。此外,东莞的节日,如东坑的卖身节等,其实代表的是历史的印迹和意义。
2.建立东莞传统文化博物馆。保护东莞本土民间艺术,不是简单找人做,找人唱就可以的,应该政府出资,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搜集、整理、保存关于东莞的文献资料和文化藏品,并邀请各种民间艺术的传人,长期驻馆,定期举行各种讲座和兴趣培训,进行传统手艺的传授。
3.文化惠民增加传统项目。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继续在民间“活”起来,由社区、镇街、村委牵头,在日常开展的文娱活动中增加一些传统项目,如手工编织工艺,传统花灯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