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底蕴?重不重视文化建设?有没有“历史博物馆”、“名人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一)东莞名人博物馆得天独厚: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相当宰相)的邱浚曾经评述:“岭海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无逾东莞者,盖入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才,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一邑独居其多,君子推原所自,咸归学校育才之效焉!”明代东莞书院34所,为全国之冠。明朝以后,东莞文化资料的搜集与编辑,代代有人,至今不断。东莞名人博物馆也就得天独厚,独具首创的先天条件。目前,在我们国家,名人博物馆一个都还没有,有的也只是名人馆(资料性质,没有文物证明)、蜡像馆,如珠海名人馆(只展出24位名人),苏州、天津名人馆也不过百人。广东十多年前就开始倡建百人先贤馆,至今却也未有落成。名人博物馆至今未见,我们东莞名人博物馆一旦落成便将成为国家首个独创名人博物馆。

  (二)东莞的确需要:东莞很有名,过去很有名,现在很有名,将来肯定也很有名;东莞名人多,过去名人多,现在名人多,将来肯定名人也很多。东莞有名,是东莞人民干出来的,是历代成千上万的名人率先垂范、冲锋陷阵,甚至流血牺牲换来的。东莞名人为东莞的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部东莞名人史,就是一部东莞人民奋斗史。要了解东莞,首先要了解东莞名人;要研究东莞,一定要研究东莞名人。因此,建立东莞名人博物馆,是东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急需,也是东莞历史发展的必然。再者,现在全国许多地方和地区性高校,都建有相类似的名人博物馆,有的是综合性的,有的是单个性的,如韩山师范学院的韩文公博物馆等。当前,各镇各村各祠堂纷纷办馆,都以农具为主,其亮点的名人,都没有资源、资料展示,即使有少数展馆有所展出,其内容也只是流以表面,离“专业深入”相去甚远。村史、祠堂修复、侨眷认祖归宗等许多的后续文化建设和开发极其需要有东莞名人博物馆的支持。

  (三)建立名人博物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成果丰硕影响巨大且深远的的社科文化建设大项目。项目的"投资少",主要体现在:(1)如果政府牵头立项,前期花部分启动资金,然后发动民间应捐建馆(相信很多名人后代、企业家等非常乐意参与做类似兴建名人博物馆这种可以流芳百世的事业),"东莞人"绝对有能力兴建得起一个体面的名人博物馆;(2)对比市、镇每年在各种晚会、节庆、展览览方面所花的庞大支出费用及其成效,一次性建成永久有用的名人博物馆显得更"值";(3)名人博物馆建设工程本身可大可小,可一次性建成也可分期进行,小则一千几百万就可以即时启动,大则十个八个亿甚至更多也都不足为奇。项目"见效快"体现在只要立项,基于东莞理工学院专家学者前些年经已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文物这一重要基础,名人博物馆可以在半年内初步建好边对外开放边整理提高。二年内基本建好,形成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确切地说,用2年左右时间,名人博物馆即可完美落成,快速走完其他地方建相类似文化场馆要用数十年或上百年时间所要走的路,从而成为另一个"奇迹"。

  办    法:

  已掌握过万东莞名人资料的东莞理工学院有责任也有义务负责办好名人博物馆。高等院校一直是文化研究、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火车头、排头兵。现在,全国的重点名牌大学都建有与地方对接的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方面的博物馆。例如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就在千年岳麓书院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书院博物馆,在海内外影响巨大,成了驰名中外的国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建立的长春地质博物馆,成了闻名全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著名文化旅游景点;厦门的鼓浪屿就是因为有了郑成功、林巧稚等的名人博物馆、才游人如织。

  建议市各有关部门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对理工学院予以支持,协同理工学院建好东莞名人博物馆。可由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和理工学院等相关单位牵头成立东莞名人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选址、设计、布展方案,并形成方案报市政府定。具体方案形成后可由理工学院负责日常工作。


提案者: 黎平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