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购买汽车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然而,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多,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我市汽车保有量已达117万多辆,并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停车难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症,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转,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和强烈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静态交通的管理已成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向有关职能部门了解,我市相关部门涉及到停车场管理的主要有:规划部门负责停车场的规划;城管部门负责占用城市道路的停车管理;市物价部门负责停车场收费等有关问题进行审定和监督;交警部门负责对道路上的违法停车进行执法,上述各职能部门在自身职能范围内行使管理职能。目前我市停车场的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协调统筹机构,在停车场管理政策、管理法规制订、停车场规划、停车设施配置、日常管理、停车场资源共享利用等方面缺失。随着经济发展,我市停车问题矛盾越显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停车位供应严重不足。我国中等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供应量比值的发展目标为1.2:1~1.5:1,根据前几年对潍坊、徐州、大连、杭州、绵阳、合肥、宁波、汕头、无锡等中等城市的有关数据调查,上述城市均值约为4辆/停车位,东莞为13.1辆/停车位,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等城市,也与国家发展目标相差甚远,虽然近些年来在这方面有所改观,但我市停车位供应严重不足问题仍十分突出。
(二)非法停车现象严重。由于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市民守法停车意识淡薄,路边停车随意性较强,不少驾驶人临时停车时往往选择就近路面停车而不愿意停放在停车场,导致违法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对动态交通造成严重影响,加剧道路拥堵或引发交通事故,这种现象在莞城、东城和南城的市政府行政中心附近、商业中心区、学校周边等尤为突出。
(三)停车资源利用率低下。据了解,我市停车场利用率普遍偏低(较为满意的停车利用率一般应为大于80%),尤其是配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其中地下停车场由于受到地面停车的影响而利用率极为低下,部分地下停车场的利用率不足30%。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停车收费标准缺乏区域、时间等方面的差别性,且停车管理的手段和技术落后,缺乏资源统筹和停车诱导机制,使路内停车占了较大比重。
办 法:
随着我市道路交通压力的不断加大,停车管理的问题亟需解决,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管理经验,建议如下:
(一)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规划、建设、城管、交通、公安、财政、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停车场管理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统筹、协调我市停车管理工作。
(二)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停车政策和管理法规、停车设施标准和规范、不同区域和类型停车场的收费标准等,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实施有效管理。
(三)成立停车场管理的专职机构,解决目前停车场管理“真空”的问题。明确占道停车的管理部门,规范占道停车的许可审批,尽可能减少占道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四)推广高技术含量设备的应用,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区域联网、面向社会的城区停车信息诱导系统,减少车辆寻找泊位的绕行,提高车辆停放效率。
(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停车。加大对不按规定配建停车场、侵占挪用停车场以及车辆在中心城区乱停乱放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规范停车秩序。
(六)加强规划执行力度,确保新建项目按标准建设停车设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停车资源共用,单位与居住区错时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