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政府实行“禁摩”政策之后,随着我市三旧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旧地逐渐变成商业区、住宅区或者城市功能区域。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公交车成为了市民日常出行最常用的代步工具。而目前的部分公交线路的线路或站点设置等存在不合理现象,给选择公交车出行的人们带来不便,也浪费了公交的资源,因此市民对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城市幸福感的愿景很迫切。

  存在问题

  第一,公交车班次不稳定,出车频率过低,难以满足出行的基本需求

  公交车、城市小巴运载能力有限,出车频率过低持续累积候车人数,直接导致车辆超载影响运输安全,在上下班高峰期,作为始发站很难保证20分钟一班车,沿途各站点的到达时间,不同班次也存在不同的情况;有些长线车,在非高峰期,半小时一班的发车频率都难以保证。

  第二,部分线路设置不科学,出行不便

  路线设置过长,站点设置不合理,如:41路、59路沿途总共28个站点,搭乘一趟公交车行车时间市区基本上需要30分钟,线路稍长的要1个多钟,甚至2个钟。如:东莞市汽车客运东站,是东莞东部各镇市民到东莞市区最便捷的公交车站,客流量很大,但是要从汽车客运东站到市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第一国际这中心地区因没有直达公交车,需转车才可到达,短短的路程要用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第三,车辆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影响正常运输

  城市小巴车辆使用年限虽然不长,但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如:密封不好,车顶漏雨现象较多,即使在始发站能够准点发车,在运输过程中也因车辆故障导致不能继续运营,此时再通知调车难免增加候车时间。

  第四,镇区站牌标识混乱,造成出行不便

  在镇区,站牌内容不清晰现象比较严重,主干道上的候车站台,基本上都没有相关的到站信息,从哪里到哪里,几点到几点,途中经过哪些地方等公交信息不全面。

  第五,公交车卫生状况堪忧

  公交车实现空调全封闭,但处在每天营运的车辆,车内的环境卫生堪忧,虽放置垃圾桶,但车厢地板乌黑尘灰多,空气有异味,也令许多乘客望而却步。

  第六,司机素质参差不齐,降低乘客满意度

  司机到站不停车拒绝载客,或者到站不报站影响乘客下车,无视乘客乘车安全,开车不稳、频繁使用紧急刹车,或者未等候乘客安全上下车,就急于启动车辆;老人遭遇拒载情况严重。在缺少车站监督的始发站司机消极怠工,以抽烟、睡觉、聊天、打电话、吃饭等各种方式拖延发车时间,城市公交虽然公布了投诉电话,但投诉渠道不畅,沟通机制不完善。

  办    法:

  1.跨镇区公交开通快速公交或短线接驳,调整规划市内原有线路,实现点对点,实现出行易且快的目标,缩短行车时间,促进车辆的有效运转,加大班车的密度,解决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2.增加站点密度和站台宽度,在各新建大型公共场所,如商住区、医院、学校、工业区、科技园、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出行需求的集中点增加站点,避免出现公交服务的盲区和死角,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对道路交通组织造成影响,统一规范站牌标识,如停靠站点、首末班车次时间、线路的变更等要及时更新。

  3.开设自行车交通接驳,在市区人员密集的站点(如:会展中心、东城世博广场、黄旗山等),市民可用身份证或借车证来租借,收取一定的年费来维持管理和维修成本,减少因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或接驳不到位的问题,缓解拥挤的交通又充分发挥绿道功能作用,达到环保又健身的效果,从而提升城市的品味,一举多得。

  4.公交站点安装汽车行车进展时间显示钟,通过公交电子服务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信息显示,或者通过移动公司或电信开发公交全网段短信查询系统、公交手机网站智能查询系统、互联网查询系统,按照短信编辑方式进行实时查询。

  5.挖掘城市小巴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深受群众欢迎的作用,解决部分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受道路通行能力所限,大型客车往往难以通行的这一历史问题,进一步弥补现有公交线路覆盖的不足,满足了一些新兴住宅小区以及偏远社区的居民的出行需求。

  6.加强司机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司机的工资福利待遇,关心司机的工作环境,完善监督、投诉渠道,市民可以监督、举报,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

  7.加大对公交车投入力度, 逐步取消黄标车,杜绝报废车上路;公交公司加强对车辆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安全器材、清洁卫生等做到管理规范化,行车制度化,创造平安出行在东莞,幸福出行在东莞,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城市幸福感。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