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财务管理及债务化解工作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村组债务管理是市委今年督查的重点工作。金融危机后,我市农村化债难度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要化解这些庞大的债务包袱,靠村级自身的能力很不现实,必需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从东莞实际情况出发,在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债权追收、减轻集体负担和推动转型发展上全局谋划。

  一、我镇村组债务现状分析

  多年来形成村组债务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镇共有21个村(居),设置经联社和经济社共126个。今年以来,我镇高度重视村组债务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2012年清溪镇村组债务管理工作方案》、《清溪镇村组干部薪酬实施方案》和《全镇村组股东分红基数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村组债务管理工作新突破。

  2012年村(居)两级集体资产35亿元,负债11.92亿元, 净资产23.07亿元,资产负债率34%。负债率超50%的村有8个,小组有5个,合计13个,占村组总数10%;负债率在30%-50%之间的村有8个,小组有17个,合计25个,占村组总数20%;其余88个村组的负债率均低于30%,占全镇村组的70%。虽然我镇村组负债率较高,但负债率较低的村组占了绝大多数,债务风险仍然处于可控水平。

  二、我镇村组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问题突出,造成资产收益率过低。《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提出,农村集体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例控制在30%以内。据镇农资办统计,我镇2012年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例达29.69%,非生产性在建工程的占比更是高达89.51%。非生产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42.84%。若剔除不直接产生收益的非生产性资产,全镇生产性资产负债率高达17.29%。由于非生产性资产比例偏高,2012年全镇村组资产收益率仅为8.7%,效益偏低。

  2.增长难以持续,引起收支失衡情况发生。2012年全镇村组实现经营总收入52984万元,增长3.67%,其中物业出租收入、管理费收入、土地使用费收入以及结汇收入合计为47010万元,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8.72%。当前集体收入增长,属于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新的增长点,集体经济的增速或将再次放缓,从而加剧村组收支失衡情况发生的潜在风险。

  3.债权追收率偏低,集体收益流失情况严重。2012年,我镇村组两级应收款余额为665796万元,同比增加了472万元,增加了0.72%,其中账龄超过一年的债权达33165万元,占总额的9.81%,债权风险仍然偏高。债权追收不力,造成集体大量资金被无偿占用,同时却要付息向银行举债,2012年全镇村组借款利息高达5248万元。

  4.减债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减债与增收之间关系。在现今宏观环境下,村组干部没有认识到减债就是最好的增收,减债主观能动性较弱。同时“新人不理旧债”传统思想影响,干部对因历史形成的债务能避则避、能拖则拖,总是错过一次又一次好发展机遇和减债机会。

  办    法:

  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一是借助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机遇,鼓励村组提升物业型经济,扶持培育投资型经济,积极发展服务性经济,通过优化增量,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二是建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村组债务风险化解专题调研,协同市金融管理机构探索有条件减免高负债村组借款本息的操作办法,有针对性地减轻高负债村组的债务负担。三是对完成减债目标任务村组,市镇两级按一定比例给以奖励。

  2.进一步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村组债务管理,特别是高负债村组减债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一是市镇要建立健全借款审查制度和债务考评机制,指导和督促村组制定并实施年度还款计划和减债方案,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消灭负债率超过50%的村组。二是盘活集体资产用于减债,对一些闲置厂房、设施、土地等资源,可采取变卖、抵押和转让等方式,回收资金用于清偿债务。

  3.进一步减轻集体开支负担。减债关键是减负。一是提高对村级的转移支付,保证基本运转,不发生新债。同时制定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督促村组做好市“五年两保三统筹”政策,确保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经费专项专用。二是严格执行股东分红、年度预决算和开支审批制度,确保有多余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发展生产。三是加强村组财务管理,严格控制非事务性支出,减少接待费用,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举债搞公益性建设。

  4.进一步加强债权追收力度。加强债权追收是减债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干部薪酬管理,落实干部当年绩效工资和任期绩效工资与应收账款收回情况挂钩,提高干部追收债务的积极性,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案者: 蔡家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