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水环境是保护水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推进水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这为我们统筹水乡地区发展明确了行动指南。目前,水乡片各镇街内河淤积比较严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各自为政,各自进行治理,往往上游治理好了,下游又污染了,或者下游在治理,上游还在排污。同时,由于治理费用也比较高,水乡地区各镇街投入不足,污水治理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治理标准,污水处理的设施还不够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较高,污水处理率较低,治水任务相当艰巨。
办 法:
为实现到2015年水环境根本性好转,建设美丽水乡,我们建议:
一、整治水环境。一是统筹推进。整合市镇污水治理机构,由市统一统筹协调推进,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对沿河两岸所有污染点源、面源和排污口进行综合整治,定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二是完善设施。加快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等治水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提高截污率和治污率。三是加大投入。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减少“空白点”,增强普惠性。四是正本清源。进一步强化对水乡地区重点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监控,加强工业污水源管控;同时,对居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截污、治污。
二、建造水景观。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做好“水”文章,做优“水”环境,展示独具特色的水乡风情。充分发挥镇内河涌纵横,渠沟交错,鱼塘星罗棋布的优势条件,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建设,有步骤地规划建设临海、滨江、沿河生态景观带和沿路景观带,重点打造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特色精品城镇。在整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确保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有效发挥的水系格局,保障和改善水系生态环境质量,塑造多元的水系景观,拓展水文化内涵,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水乡特色的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提升水乡地区整体城市形象。
三、发展水经济。把农业产业作为水乡地区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之一,规划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园,着力打造以特色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园、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基地为重点的都市农业;整合连片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吸收借鉴上海“鲜花港”项目,走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构筑以花农培训、花卉种植与销售、特色养殖、新品展示、科技研发及示范推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挖掘、传承水乡特色文化,结合河涌整治和景观建设,在水岸规划建设蕴含水乡各镇文化、民俗、旅游的商业居住设施,引入休闲、绘画、摄影、运动、旅游等产业;挖掘水乡地区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通过保护开发虾塘、举行美食节等活动,发展水产品捕捞、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