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卫生工作,从2006年开展“四清理”、“五整治”等活动以来,尤其是持续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市环境卫生状况取得明显改善,城乡存积垃圾、卫生死角等明显较少。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上,全面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架构,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保洁全覆盖。2008年市政府投入2.29亿元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助,逐步完善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生活垃圾的转运需求。
但是,由于环卫管理覆盖面广、动态性强,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管理标准和模式参差不齐。据统计,我市生活垃圾日产量约10000吨,能实现无害化处理的仅占60%左右。目前,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镇村各自为阵,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卫管理模式尚未健全。我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比如,环卫管理方式不统一,有的环境卫生管理由村(社区)负责,有的由镇(街)主管部门统筹,有的由镇(街)、村(社区)分担管理。总的来说就是没有统一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管理标准,从而阻碍了环境卫生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垃圾收运处置疏于监管。长期以来,由于垃圾收运处置各环节管理职责不清,垃圾转运站(收集点)二次污染以及生活垃圾去向问题疏于监管,部分镇(街)与镇(街)、村与村之间存在互相倾倒垃圾现象,甚至有些村(社区)利用夜晚将垃圾倒入江河随水漂流,对我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基层环卫管理资金压力大。据了解,目前环境卫生管理资金大部分由镇村负担,由于资金投入压力大,部分收不抵支的镇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回落趋势,一些收不抵支的镇村已到了无力承担的地步,有个别镇街为节省垃圾处理费用,重新启动了已经封场的简易填埋场。
办 法:
要提高环境卫生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必须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一)尽快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管理模式。
2012年1月13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尽快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议我市环卫主管部门要根据东莞实际,争取2013年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体制归位,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合理模式。
首先,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由村(社区)负责清扫保洁及上门收集垃圾工作,并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到垃圾转运站(收集点),明确责任分工,使生活垃圾收集及时到位。
其次,由镇(街)统一负责生活垃圾的中转和运输工作,将生活垃圾统一运至垃圾处理厂(场),并负责垃圾转运站(收集点)管理,遏制二次污染产生。同时,镇(街)还要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过程的监管,大力完善“市场化、监理制”的管理模式,通过行政、执法等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乱倾倒生活垃圾的行为,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无缝连接。
最后,市级环卫主管部门要加紧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终处理的监控管理,使垃圾处理厂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和减少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的污染。
(二)逐步实现市、镇统筹村级环卫管理经费支出。
在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输处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市、镇(街)两级财政加大环境卫生管理资金投入,逐步减轻村级环境卫生管理负担。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基层环境卫生管理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由镇(街)统筹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事务,村(社区)参与日常监管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