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松山湖的松木山水库水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四周峰峦环抱,湖面烟波浩渺,42公里长的滨湖绿道曲折蜿蜒,山水相映,是珠三角地区难得的一片净土。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这里游玩、休闲、度假,或湖上泛舟,或绿道骑行。松山湖带给人们的应该是高品质的度假生活。但当你环湖骑车或湖上泛舟时,不时有臭味袭来,会让人掩鼻蹙眉,十分不爽。
2012年3月松山湖再一次出现大面积的死鱼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网络、电视、报纸都曾有过报道,网民反应尤其强烈,严重影响松山湖的形象。
早在2004年11月8日,东莞市环保局、水利局、松山湖管委会就曾联合发布《松山湖水体水质保护方案》。当时松山湖水体水质属劣Ⅴ类,湖底底泥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湖面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近十年的整治,水清岸绿,人气渐旺。但在总体改善的情况下,近两年水质又有恶化的趋势,以致于死鱼现象频繁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水收集管网及泵站建设等滞后,松山湖周边镇至今仍有不少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湖中。据调查,大朗、大岭山镇共有四个排污口正源源不断向湖内排放生活污水,其中大朗一个,大岭山三个。这四个排污口每天向湖内排放污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加之周围种养业的面源污染,使松山湖水质受到严重的威胁,特别是枯水期。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3月现场监测,松山湖局部测点水质已经明显劣于Ⅴ类标准。局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死鱼现象难以避免,且大面积死鱼又让恶化的水质雪上加霜。
松山湖不仅是东莞市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饮用水后备水资源。全面、迅速、彻底治理松山湖的水质污染,确保水质安全至关重要,也刻不容缓。
办 法:
据悉,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今年5月份正式运营,日处理污水量达10万吨以上,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大朗镇及松山湖南部区域,服务面积127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旧会有大量无法排入管网的污水直接排入松山湖,为此建议:
一、加强监测,在排入松山湖的上游水体、入湖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加强监测频度,建立水质预测模型,实现水质变化的预测、预报,实现污染源早发现、早防范。
二、委托权威的科研单位对松山湖水质作全面、系统的水质保护规划,对水体水质保护和全面修复提出科学的对策。
三、尽快完善污水管网和泵站建设,特别是大岭山、大朗镇的截污管网建设,市政府要用倒逼机制限期完成,以彻底解决生活污水直排入湖的问题。
四、枯水期严禁大小自来水厂在松山湖取水。一方面,松山湖目前的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特别是枯水期水质更加恶劣,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此时取水是对居民用水安全的漠视;另一方面,枯水期取水使水位大幅下降,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的恶性循环,大面积死鱼的现象更多发生。
五、应当尽快降低湖内鱼的人工养殖量,特别是在枯水期,鱼的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缺氧,死鱼现象更易发生。实际上,按照目前松山湖枯水期的水质状况是不适宜人工养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