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按照“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民生建设,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创建1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目标,从2011年开始共投入了8000多万启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建成45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面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多种便民利民服务,有利于形成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对社区公共服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根据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莞转型升级面临着财政增速下降与公共服务支出需求扩大的矛盾。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预计2012年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增速比2011年下降3.2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12.1个百分点,比2007年更是下降31.6个百分点。财政增速下降导致新增财力不足,如果全市500多个社区(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均由政府财政负责,将会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如何开源节流,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当前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办 法:
参考新加坡社区服务管理做法,虽然新加坡在许多方面与我市有较大差别,但其经济发展历程、人文环境等与我们有许多共性,其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新加坡政府秉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在回应群众需求方面,提供人财物三个方面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实行制度性“经费缺口”,“支持但不包办”,即每个项目政府只提供90%的经费,剩下10%的经费由活动参加者通过找企业或者自掏腰包解决,有效避免了“免费午餐”带来的弊端。
学习新加坡的经验,就是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在社区公共服务中逐步建立“以奖代拨”的财政供给机制。即由老百姓自己出题目、出内容,政府觉得可行,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由社会组织来组织实施。这样可改变了传统的财政供给和统一建设标准的模式,引入了奖励和激励机制,避免了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大包大揽的做法,既节约了政府支出成本,又能把公共财政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财政效益最大化。同时,“以奖代拨”机制把“要群众做”变成了“群众要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社会管理的参与渠道,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建设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