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6日,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莞人。这一称呼寄托了东莞政府逐渐淡化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界线,让新莞人更好地融入东莞社会,提高新莞人的社会地位的美好愿望。然而,如何才能让新莞人在方方面面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照顾;如何才能让新莞人感受到,改变了称呼,更多的是在政策落实上实施了更多的便利;如何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这些才是新莞人最为关切的话题。
这些年来,东莞市政府在对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方面不遗余力,让更多的新莞人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这两年 ,政府逐年增加了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申请入读公立学校的名额,让更多的新莞人子女成功入读公立学校,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0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为181.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11.5万人,常住人口为822.02万人,很明显,外来人口占了东莞市总人口的很大部分,这些人口涌入东莞,为东莞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心血汗水;可以说正是这些外来人口,才会有东莞今天的发展速度。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子女,而来到东莞,为东莞的建设添砖加瓦。难道他们愿意和自己的子女分开?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如此。我们也看到有许多优秀的、先进的工作者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选择离开东莞,这无疑也是东莞的损失。
2011年,东莞为新莞人子女通过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学校提供14564个学位,同比2010年增加了1544个学位,增幅达12%,其中小学一年级10556个,初中一年级4008个;2012年, 东莞再为新莞人子女提供了公办学位17900个,比上年增长了10%。然而,对有着六百多万常住外来人口的东莞,名额毕竟有限。目前,外来适学儿童已达到五十多万,这些提供的公办学位名额,只能是杯水车薪。对大部分新莞人来讲,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工资收入不高,也没有房产,在东莞也只是从事着平凡的,普通的,难以看到突出贡献的工作,根本无法逾越“积分”的门槛。他们的子女想要入读公立学校,仍旧只是梦想!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支付昂贵的学费让子女入读民办学校,或者让子女远离父母,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这部分工作在第一线的新莞人,本身收入有限,家中的收入大半却要因此去支付学费;另外那部分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或因为隔代教育,过分溺爱而产生的问题留守儿童也让新莞人父母焦头烂额,甚而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对他们而言,谈何安居乐业?谈何“幸福东莞”?反观长三角外来工较多的城市,据了解,昆山、苏州、嘉兴等,他们外来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达70%或以上了。
当然,无法获得高的积分是众多普通新莞人面临的各式各样阻挠他们的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原因之一,却也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如何才能用其他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生活在底层的新莞人肯定也是一筹莫展,只能期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便利与照顾,能有更多更好的政策去帮扶他们。
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他将给东莞带来更多直接的正面意义。
办 法:
以下是我对新莞人子女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几点建议,期望能让更多的新莞人受惠:
一.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民工人数众多的城镇内,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扶持和拔款;
二.公平公开地开放公立学校
开放公立学校,首先是开放的程度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开放应该是部分的开放,那就是在保证本地户口学生的学位的前提下,对于多出来的学位进行开放。其次是 如何分配开放出来的学位问题。对于开放出来的学位,要选择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开放,择优录取,如通过一些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等等,这样既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也带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给父母积分,还有些条款也可与孩子自身挂钩,让孩子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重视。
三.增加企业基层员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
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通过学历积分入户,但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员工来讲,积分入户不可奢望,子女积分入学也是难上加难。因此,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位可以给到这部分基层员工,考量的范畴可以增加到是否为公司做出了特殊贡献或企业评出的优秀员工等等。这样中低层的员工子女也可以解决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问题,增加了这部分基层员工对企业乃至社会的归属感,也避免企业人才的流失,更可保证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 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扶持,收编民办学校作为公立学校
在民工较为集中的城镇,将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收编入公立学校,此类学校转办后,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制到公办教师队伍,也缓解了民办老师的流失,实现双赢!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尤其是高级发展的需要,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请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他/她是新莞人还是老莞人!请为生活在基层的新莞人提供更多的惠民政策,让他们的生活添姿加彩!也为早日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宏伟目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