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其中病人15.4万。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0%是16-19岁的青少年,60%以上是20-29岁的青年人。广东省近五年数据显示,15-24岁青少年HIV感染者保持在每年500-600名左右,每年检出病例数还在增加。东莞已发现的2000例感染人群中90%是外地人,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近两年,在东莞的大学生感染艾滋病个案频现,今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年龄最小为18岁。总体而言,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当务之急是在加强青少年防艾教育力度。
现状:
1.青少年防艾知识知晓率偏低。感染艾滋病病毒,防艾知识缺乏是一大原因。大部分青少年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比较肤浅,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极强、意志力薄弱,这些都导致他们在面对性、艾滋病、毒品问题时“轻易上钩”。
2.青少年性行为增多。有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据了解,近年来广东青少年HIV检出阳性率逐年上升,通过吸毒途径传播的较少,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性传播获得。
办 法:
1、在学校构筑防艾教育的阵地。一是中小学阵地。①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要求,对“教材、师资、课时”进行检查,加强督导,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市特色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②培训校医或生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培训。③把艾滋病预防教育列为我市中小学第二课堂或开设专题讲座。在中小学校,依据“适龄、适度、适量”的原则,开设预防艾滋病、毒品预防和健康教育专题教育课。二是探索在有条件的大学开辟固定的防艾教育场所,作为对学生进行防艾教育的阵地,里面除了有相关书籍、音像资料外,还有老师,结合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健康观念。在高校运用比较灵活、直观的方式展现相对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也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使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真正成为指导他们选择行为的依据;并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向他人进行“防艾”宣传、教育的能力。
2、在社区加强防艾宣传的教育力度。深化艾滋病宣传教育。如艾滋病宣传系列报道,在电视、广播、网络播放专题宣传片、公益广告等,进一步深化艾滋病知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相关报道和事件、毒品的危害等方面的宣传和认识,同时介绍感染者生存现状、加大宣传健康生活技能、性知识和性病预防、避孕方法、无偿献血以及禁毒知识等多方面内容。
3、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企业、工业园区建立艾滋病防治长期宣传点。定期开展现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宣传画、宣传品,播放艾滋病录像、举办文艺演出,同时免费为他们进行专业体检,并积极发挥务工青年和社会闲散青少年同伴宣传员辐射作用,利用其将相关知识传播到其他青年同伴、家庭和社区,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几何级放大效应,让更多人受益,以降低艾滋病在校外青少年中蔓延的几率。
4、发挥各级团委和义工在防艾宣传工作上的优势。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招募青年志愿者,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到防治艾滋病志愿者队伍中,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市企业、工业园区、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护知识宣讲教育。二是各级团委,在传统宣传方式上,建议多根据当前广大青少年运用微博、手机等新媒体交流的特点,深入校园、社区、企业等青少年群体主要聚集地,开展时尚新颖、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的新型防艾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建议由团委牵头,在我市建立专门的东莞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站,作为我市青少年防艾教育重要平台。四是充分发挥义工的作用,使他们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多渠道进行防艾宣传工作(可参照上述做法)。
总之,预防艾滋病和青少年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和协作。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我们坚信,在青少年开展防艾知识宣传和消除艾滋病歧视活动,可以起到长期的‘种子’效应,他们将是改变社会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