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定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提出要“加强对城乡污染源的监控,保护饮用水源地,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我国政府按照联合国千年宣言的要求,承诺在2015年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在饮用水源水质、水量等方面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了我市饮用水的安全和供给。但是据了解,我市的饮用水源保护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市的水资源总量有限,东江供水量已不能满足我市的用水需求。根据《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我市在正常来水年从东江可以分配的水量为20.95亿m3,如果遇到特枯来水年,从东江分配的水资源仅为19.44亿m3,而我市的用水总量为23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东江干流总体水质尽管保持优良,但有下降趋势,供水水质异常风险增加。东江水质目前的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粤港两地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东江水质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监测结果显示,东江干流总体水质尽管保持优良,但有下降趋势,中下游河段水质已经明显受到威胁,惠州段、东莞段综合污染指数有所升高,东莞的大部分内河涌水质受到重度污染,直接威胁着干流水质安全。东江中下游河涌开闸泄洪导致东江供水水质异常风险增加。
3、供水水源单一,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大。东江是我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其供水量占到我市整个供水总量的90%以上。但东江流域广,所流经的地域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加之目前仍是通航河道,一些突发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市的饮用水源水质存在严重威胁。但我市目前没有其他备用饮用水源,抵抗风险的能力薄弱。
4、“江库联网”工程效益滞后。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以下简称“江库联网”)是市委市政府从水资源战略储备与供水安全保障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工程建成后将改变我市单一供水水源问题,增加供水能力,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使我市基本形成“江库联网互济、多种水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然而“江库联网”工程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还不够完善,水库水质以及水源地的污染状况仍然严重,水库生态修复不容乐观。据监测部门反映,目前8座联网水库水质中的总磷、总氮、高锰酸钾指数以及部分重金属均超标,属于轻度富营养级别,“江库联网”工程还不能真正发挥效用。
5、供水管网老化严重,污水管网建设不足。许多居民生活污水、企业工业污水没有合适的排放渠道,因而将污水随意排出,而随意排除的污水只能根据地势的走向流入附近水库,造成了水质污染。但污染整治的任务非常艰巨,例如水濂山水库水源保护计划要经过10年整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濂山水库水污染问题。
6、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开发建设仍然没有得到全面控制。特别是水库周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旅游项目仍然较多。个别部门、个别镇街仍想通过继续开发利用水库资源,追求短时的经济发展。我市具有饮用功能的水库周边虽已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为200米),但保护区内土地开发行为是否得到规范与监控,生活污水是否能按照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高标准截流,排污单位是否得到科学的整改等,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
7、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一是现行的饮用水源区划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符,我市现行的饮用水源区划方案是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仅有莞城、太平水厂、石龙水厂、东深供水渠、观澜河、清溪水、东莞市中部供水工程(黄大仙)等7个水源地保护区。二是缺少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区划。三是饮用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东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定》是1992年3月经市人大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已经不适应我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
办 法:
1、编制东莞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修订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定和完善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定保护制度等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2、加快“江库联网”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江库联网”水库的综合治理,使“江库联网”工程真正发挥后备水源的效用。
3、全面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在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截污管网建设、面源整治、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建设力度。
4、提高我市市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水价改革试点工作上,向全市全面铺开水价阶梯收费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