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应重点打造节庆文化名牌的建议
(一)举办节庆活动对我市的文化名城建设能起到推动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充分证明我市确立的文化名城建设战略是正确的。而民间节庆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民间节庆活动,除有代表本土风俗的节目外,还有正规的文艺演出,一些专业演艺人员的参与必然提升了当地观众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使正规的文艺演出更贴近群众,正是基于节庆活动对文化的独特的促进作用,近10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节庆活动,比如: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早已成为国内知名节庆品牌;近两年兴起的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汕头潮剧节则成为展示岭南特色文化的新名片。可见,节庆活动确实能张扬城市个性,提升文化软实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从而对我市的文化名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举办节庆活动对我市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文化是生产力,文化是产业的决定因素,“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早已成为各地竞相采用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只要节庆活动能找好时节,定好主题,使文化成为节庆的灵魂,节庆活动的确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山东潍坊以前是一个十分封闭的农业小城市,自1984年举办国际风筝节以后,开始开发潍坊传统的手工艺品风筝和传统的杨家埠年画艺术,并与本地的民俗千里旅游相结合,经过十年连办十届,已使潍坊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引来了大批旅游、度假或投资的客人,名扬海内外。
(三)目前我市的节庆文化现状不利于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和经济建设。
近年来,尤其是我市确立文化名城建设战略以来,我市各镇纷纷挖掘和创造本地的民间文化,并以举办节庆活动的形式予以展示、推广。据调查,我市的大部分镇街都办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基本形成了一镇一节或一镇多节的局面,可谓遍地开花,比如:凤岗的经济文化艺术节、樟木头的小香港旅游节、谢岗的登山节、桥头的荷花艺术节、石龙、万江的龙舟节、望牛墩的七夕节、东坑的卖身节、东城的国际啤酒节及寮步的香市文化旅游节等,这些节庆无疑对丰富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以至繁荣经济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庸讳言,这些节庆普遍存在规格低、影响小、特色不突出及品牌弱化的不足,有的名称、内容雷同;有的内涵不够,对新莞人以至外地游客缺乏吸引力;有的形式、内容虽然不错,但缺乏整体包装、宣传,正如东莞早年的三来一补企业和产品,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象青岛啤酒节、洛阳牡丹节那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的拳头产品,由于缺乏品牌效应,这些节庆活动除的确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外,对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及经济建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办 法:
我市很有必要象重视产品品牌一样重视节庆品牌,以市一级的名义举全市之力,在现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重点培育打造一至二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节庆活动品牌。本人建议我市可根据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特色重点打造客家文化节、龙舟文化节二个节庆活动,前述节庆代表性强,我市如能把它们重点培育塑造成知名品牌,必然使山区、水乡两种文化交融并举,使勤奋、吃苦、进取的客家精神与低调、务实的水乡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这对正处转型调整期的我市能起到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对提升我市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也有深远意义。
1、举办客家文化节。
我市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大体有三个片区组成,即山区片、水乡片及丘陵片,有三分之一的镇街聚居了原著客家人,且大部分在山区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客家文化代表了我市的山区文化。同时我市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海峡两岸的客家人数百万人,其中台商客家人也约有2万人,因此,举办客家文化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极易推广,塑造成知名品牌。
2、举办龙舟文化节。
我市三分之一的镇是水乡,东江流经我市多个镇,水乡素有赛龙舟的传统,且历史悠久,几乎每年水乡各镇都会举办龙舟节,赛龙舟是我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因此,可以这么说龙舟文化代表了我市的水乡文化。我市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把这一文化培育成品牌,并将该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节庆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