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国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新的热潮。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作品表达展示、文化元素传播继承的基础,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一个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水平,文化设施的完善对于提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已成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东莞的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但长期以来,在欠发达镇街,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一直受到镇街财政财力不足、土地指标短缺等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我镇建议:结合全市文化发展方略,有效整合财政、土地、本土文化要素等各类资源,进一步扶助欠发达镇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办 法:
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差别定位,有序规划各镇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各镇街纷纷加快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但建设着眼点往往局限于本镇内的规划和需求,这就导致了片区内重复建设、布局重叠、资源投入没有在片区内实现效益最大化等的问题,建议市强化统筹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根据各镇街特色资源,引导镇街差别定位、有序安排各具特色、功能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效运用资源。
二是实施财政倾斜,扶持欠发达镇文化设施建设。建议加大对欠发达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扶持上参照镇街综合经济实力差距给予适度倾斜,如参考今年“五个有”工程建设的做法,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审批、拨款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提升欠发达镇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三是结合土地规划,扶持欠发达镇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由于部分欠发达镇街农保区较多,用地指标相对较少,文化设施建设更是乏地可用,建议市有关部门能充分考虑到欠发达镇街文化建设用地的客观需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依法办理文化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优化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