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国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新的热潮。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作品表达展示、文化元素传播继承的基础,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一个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水平,文化设施的完善对于提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已成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东莞的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但长期以来,在欠发达镇街,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一直受到镇街财政财力不足、土地指标短缺等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我镇建议:结合全市文化发展方略,有效整合财政、土地、本土文化要素等各类资源,进一步扶助欠发达镇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办    法:

  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差别定位,有序规划各镇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各镇街纷纷加快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但建设着眼点往往局限于本镇内的规划和需求,这就导致了片区内重复建设、布局重叠、资源投入没有在片区内实现效益最大化等的问题,建议市强化统筹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根据各镇街特色资源,引导镇街差别定位、有序安排各具特色、功能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效运用资源。

  二是实施财政倾斜,扶持欠发达镇文化设施建设。建议加大对欠发达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扶持上参照镇街综合经济实力差距给予适度倾斜,如参考今年“五个有”工程建设的做法,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审批、拨款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提升欠发达镇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三是结合土地规划,扶持欠发达镇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由于部分欠发达镇街农保区较多,用地指标相对较少,文化设施建设更是乏地可用,建议市有关部门能充分考虑到欠发达镇街文化建设用地的客观需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依法办理文化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优化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  

提案者: 麻涌镇政协小组

  关于东莞市政协第十二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334号答复的意见

  麻涌政协小组:

  贵小组提出《关于扶持欠发达镇街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收悉。建议认真分析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对于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并积极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我们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有针对性,且可操作性强,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吸纳当中的建议,切实推进工作的开展。现就你们所提出的意见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回复如下: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满足数倍于本地户籍人口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镇一级文化设施几乎按区县一级高起点规划,全市镇(街)、村(社区)二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达50亿元,建设镇(街)公共图书馆、文化广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011年,我市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工程,市镇投入3.9亿元,村(社区)投入1.13亿元,启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评估定级方面,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顺利通过省文化厅组织验收小组的评估定级验收,全部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在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工程方面,共建成14个图书馆ATM ,18个自助图书馆,总面积达1763平方米,总藏书量达14.67万册,真正实现了24小时自助借阅全覆盖。在村(社区)“五个有”工程方面,原本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192个村(社区)通过高标准、高档次地开展“五个有”工程建设,共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各192间,文体广场(含舞台)192个,灯光篮球场192个,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86.05万平方米,新增藏书量达60万册,新购买电脑2201台,购置文体活动器材4841件(套),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一大批新建成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

  在财政投入方面,市财政实施财政倾斜措施,扶持欠发达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2011年文化惠民工程村(社区)“五个有”工程和镇(街)自助图书馆工程建设中,市财政在资金扶持上参照镇(街)综合经济实力差距给予适度倾斜,将全市32个镇(街)分成4个档次,采取市、镇(街)按比例共同投入建设的办法(即一档3:7,二档4:6,三档5:5,四档6:4),加大对欠发达镇(街)的资金补助,大大减轻欠发达镇(街)的经济负担。

  在设施用地方面,各镇(街)也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惠民”工程作为镇(街)“头号工程”来抓,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村(社区)“五个有”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国土、规划等部门,凡涉及“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坚持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支持,千方百计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落实。各镇(街)都在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选址,尽量选择人流集中、环境优越的地方建设“五个有”工程,使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以后,不仅能惠民,同时也能便民。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2年重点实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在财政投入方面,继续加大财政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村(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2012年市财政投入补助镇街文化建设经费12773.8万元,具体项目包括:1、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经费1202万元,2、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项目经费7590.3万元,3、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556.5万元,4、推进人均藏书计划经费1125万元,5、开展“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企业活动经费2300万元。这将大大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对于建议提出的用地问题,我局将积极建议国土等相关部门综合考虑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及土地规划。

  感谢你们对我市财政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