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劳动教育”。
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学校教育内容之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情感,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也可认为是广义德育的内容之一。
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参加劳动。
2.“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是以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实现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事业单位,通常是直属于当地市或镇区的教育管理部门。这类基地配备有专职教师、多样化的实践素材、实践场所;有适合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具备能够提供大批学生食宿等基本生活和学习的条件。
3.“基地建设”。
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挖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个基地的建设必须从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对具备条件的基地,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开发实施,以及制定具体操作程序。
我市个别小学搞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小基地”。所谓小基地,主要是它没有那种营地式(固定式)的可供大批学生食宿的基本生活条件,但是它有自己便于操作的特点和自身功能,三五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可以经常光顾进行调查、采访、实践、参观等活动,学校也不必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例如:人民法庭、交警队、消防队、农场、果园、工厂、企业、旅游景点、老人院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4.“划片”。
结合我市情况,可有多种划分方法,比如:可以划分六大片:莞城中心片、山区片、浦田片、丘陵片、沿海片等
二、开展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国民教育已向素质教育方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各个阶段,包括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大多数学校都把不进行统一考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学校的重要课程来建设;学校、师生与社会、社区甚至整个国家与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的发展呈现立体式、交互性的全面发展模式,学校和师生们追求的不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分数,而是更加完善和发展“三好”方面、增加了“美”育和“劳”育方面的内容。教育内容多元化,主要体现为校园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文明教育、心理教育。这些教育既独立成为体系,又互相促进。在综合实践领域的素质教育也迅速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容忽视,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利用、推广。
通过开设劳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情感,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生态,更加热爱美好生活。
三、目前国内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在国内,全国各地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有几万所,其中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有3000多所。
广东珠三角一带的地级市县都有自己的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深圳的一些区镇充分挖掘地域资源,都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如:深圳市福田区劳技中心。这些基地效果突出,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其他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10月,笔者到江苏南通进行教育考察,实地跟踪考察了南通崇川区的两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到崇川区政府主管的南通市园博园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感觉通过基地的实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国防观念、环保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其他综合素质,学到了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四、东莞创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东莞现状。
我市还没有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但有市中小学德育基地。东莞市德育训练基地规模小,据调查,每个学期只能安排19期学生训练,且每期只能安排700-800学生的食宿。此外,个别镇区有国防教育基地。
2.刚建好的东莞德育基地不能适应目前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2011年3月,在南城西平正式成立了新德育基地,但从在培训形式上(德育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形式。),在培训对象上(面向全市中小学生,重点是公办学校初中学生),德育基地。在培训内容上(开展素质拓展、军政训练、劳动技术教育、专题教育、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在培训时间上(分期分批进行轮训,确保公办学校初中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进入德育基地参训一次,每期5天),
从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出,民办学校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且因规模小,无法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明显不能满足东莞教育发展的需要。
办 法:
五.东莞划片创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的可行性。
东莞有许多可以开发、挖掘的各类资源,可以建设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东莞很多镇区都有许多大型的旅游、观光的园林公园,如东城的同沙公园、道滘的粤晖园、樟木头的观音山公园、大岭山的森林公园等都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为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
这些公园附近建劳动教育基地,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传承优良传统,发挥“乡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附:深圳市福田区劳技中心。
深圳市福田区劳技中心开办于1997年。2001年经深圳市福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福田区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
原校址位于福田区景田北三街,占地8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余平方米。
2006年,区委区政府将位于福田区金田路龙秋一街,占地8273.69余平方米,建有教学楼三栋,建筑面积10293.46平方米,各种配套功能室75间的学校划给劳技中心作新校址,并投入一千六佰余万元的设备购置费。劳技中心现有教职工44人。
福田区劳技中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承担全区所有(20所)初级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第二,面向全区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第三,为全区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开设军训及三防教育课程。
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成立,是福田区委、区政府落实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各所学校的协助和支持下,中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学技”是劳技中心的办学宗旨。中心坚持一切为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能力,坚持“手脑并用、发展特长”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享受快乐、体验成功。目前开设有陶艺、烹饪、电子、刺绣、黑白摄影、数码摄影、数码视频、服装设计、剪纸、丝网花艺、汽车模拟驾驶共十一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每学期有近万名学生参加以上课程的学习。我中心已成为学生最为心仪的地方。
福田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06年初划归我中心管理,主要开展的项目有:安全教育(核生化武器防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居家安全、旅游安全、防台风、地震防护等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科普知识教育、认知教育等。每学期都有近三十所学校一万三千余名学生接受培训,通过四至七天的学习,学生们的思想、意志、品德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目前基地已进入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