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由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基础。当前,我国处于公共安全问题的多发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重大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由各种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民众健康,食品药品卫生事件不断曝光,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以自然灾害为例,据媒体公布的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844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议题。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责任”,“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严格实施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的长效性工程。自2009年起,国家设立了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这几年我们在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制定安全预案、开展安全演练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我市也制定了《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具体详尽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了宣传和培训工作,要求做到“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现状分析
这几年,我市公共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例如,东莞电视台和阳光网每天都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公益广告,各中小学都开展了防灾减灾的应急演练和宣传工作,等等。但当前我们依然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更高,公共安全教育相对滞后。近些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大,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到2008年的南方雪灾、“3?14”藏独事件、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2010年舟曲泥石流、近两年公众频繁提及的手足口病……,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化为常态化的频发,每一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对社会公众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刻不容缓。与之对应,政府在立法程序上虽逐渐启动,具体落实却相对疲软,尤其到公共安全教育培训这块的行动几乎为零。面对突如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公众的反应基本是束手无策,而一些对群众具有帮助或保护义务的从业人员,比如:服务员、保安、教师等对于上述知识了解甚少,很难对群众施行应有的帮助。
(二)社会各界重视程度不够。提高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积极性迫在眉睫。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和其他资金筹措的相关规定与措施。同时政府部门监督评价机制也存在缺失。对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应对更多是事后性、应景性、补救性的,处于非制度化状态。
(三)教育机制不健全,相关体系不完善,社会覆盖层面不全。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系统。当前我们相对比较重视在中小学校层面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而对于专业生产领域、偏远落后地区的重视不够,对老年人、下岗人员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培训的社会普及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方式单一。通俗易懂的普及性教育推广不够,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展馆不多,公共安全社会组织发展缓慢,体验性、情景性的教学活动少之又少,更缺乏相关的实战演练。
办 法:
三、具体建议
我们要从完善制度、加强投入、健全推进社会化教育体系、扩大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素质。
(一)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促使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我们要继续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传媒开展公益宣传,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要把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实现公共安全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设立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和公共安全教育培训班。这是一个城市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的体现,是城市文明程度与科技技术发展的体现。基地内容方面可以包括展示地震、山洪、冰雪灾等自然灾害,和消防、交通、食品、生产安全及其他人身伤害,乃至国防战争防空知识等项目的图片、动漫、情景互动体验甚或模拟现场演练,使大众不仅能了解它们的危害更重要的从中学会自救与互救。与之相匹配的培训班能普及到社会各基层各系统各社区,每年每阶段都能切实落实培训内容,在不同的场所开展紧急救援演习,实实在在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突发灾害事故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尤其是要培训群众在商场、超市、酒店、宾馆、酒吧、网吧、歌舞厅等公众聚集场所的具体应急反应能力,使民众在恶劣情况下不至于再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在积极自救与互救的同时,有效地配合专业救治的工作,提高救治速率。
(四)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的社会化。从受众群体看,要保证普通民众、学生群体、应急救援队伍、政府应急管理人员、特殊行业人员等都能够接受到安全教育。从普及层面看,要发动媒体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发挥安全防范企业的作用,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电台。电视可分出部分时段专门播放医疗急救与危害识别,灾难逃生知识;作为施救主体之一的医疗机构可在候诊侯检侯药大厅滚动播放医疗急救常识,医院的心肺复苏操作练习厅可定期对学生及社团开放并由医院定期派员培训。作为另一施救主体的消防单位既往在举办培训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希望这种工作能继续推行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并且也是常规性定期定点的宣讲与演练,不光是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让公民了解自己也是消防工作的一员。全社会都参与我们的安全才有保障。
(五)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在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资助或参与公共安全教育,拓宽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来源。
做好公共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国利民利己。关键时候,一个动作一个选择能挽救一个个体,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就看他平时有没有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我们公共安全教育所要做的刻不容缓的工作和长做不懈的努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