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发布的《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经过新浪网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近2万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官员个人微博近9000个。“2011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据统计,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增长速度接近200%,到目前为止,政务微博已经覆盖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领域。截至2011年12月10日,仅腾讯微博中通过认证的广东省政务微博就有399家,其中包括252个党政机构微博,147个官员个人微博。中国各级政府正在习惯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实现与普通民众的沟通。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开设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
自2010年3月29日东莞官方第一博“平安东莞”注册起,东莞党政机关开微博成风,一发不可收。2011年2月21日,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的官方微博“幸福松山湖”注册启动,并于当天发布了首条微博:“明媚的春天,来松山湖踏青赏花吧!”。3月3日,大朗法庭的微博正式开通;16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开通;23日,茶山镇团委微博开通;3月30日,微博“荔香大朗”也正式开通。东莞市政府新闻办“莞香花开”新浪城市宣传微博于3月21日开通,截至4月26日已发布信息近150条,粉丝数超过10万人。目前该微博平均每条信息的转发率及评论数均在40条左右。
东莞党政机关的官方微博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市级层面到镇街单位,东莞政府部门俨然成了“微博控”。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这些火速蹿红的政务微博,肩负着怎样的宣传使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定位。
(二)当前大量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微博时代面临着如何说话、如何管理、如何宣传的问题,也对政府的沟通、决策、处置乃至公共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三)政府作为政务微博特殊的使用主体,面对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存在使用不规范、更新不及时、应对能力弱等问题。
(四)政务微博是一把“双刃剑”,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和危机。用好了,政府可以更好地服务民众;用不好,对政府执政形象、社会和谐稳定则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五)政务微博在思想观念、运营维护、语言文风、机制建设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形成科学运营体系和队伍后。
办 法:
本人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该给政务微博准确定位。
政务微博做什么?政务微博是麦克风、议论场、互动平台。
(1)发布政府机构权威信息,及时传递有效信息;在发生紧急和突发事件时,澄清事实,掌控舆论走向。
(2)上微博也是下基层。干部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在信息时代,除了传统工作方式,还要善于利用微博。其优点:什么话都听得到;听到的都是白话,没有任何加工;话中有大量养分与灼见;哪怕是骂声,对自己也是个警醒。这是上下联系的新途径,要善于借助微博走进百姓中。
(3)与政府网站错位发展,避免成为政府网站的缩减版。微博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它拥有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更广的公众覆盖面。有些政府机构并没有认识、把握微博本质,没有针对微博的及时性等特点发布消息,而只是把政府网站上的信息在微博上重复发布,把微博当做政府网站的缩减版。与政府网站相比,政务微博的优势在于信息发布便捷、传播迅速、互动便利、无处不在。因此,政务微博应该是政府网站的有益补充,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形式,是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新渠道。作为政府部门,在办好政务微博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使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是前端和后端的关系,是窗口和平台的关系,二者应互为依托,相互协作。对微博的非正式性和欠可靠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方案;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微博和政府网站的应用管理。
(4)“粉丝”指标并非唯一评价标准,杜绝利用微博作秀与炒作。
“政务微博”应该破除“粉丝崇拜”,力戒作秀心理,与其他网络手段、网下手段并举,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激活网下的相关部门和现有体制机制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政务微博把“粉丝”多少看做衡量微博推动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个别甚至通过“刷粉丝”等非正常手段求得表面繁荣。评价指标,最终还是体现在行政绩效和群众满意度。跟政府网站一样,微博仅仅是一个载体,一个工具,一种沟通途径。一时新鲜过后,大家还是要看你干了哪些实事。
二、加强政务微博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建设、制定政务微博使用指南。
(1)制定使用指南,推动政府微博规范发展。应充分借鉴国外政府微博使用经验,总结分析国内政府微博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建立政府内部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指南,促进政府微博规范发展。
(2)强化认证机制。目前,微博账户名称申请都是开放式的,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和个别敏感、特殊词汇外,任何人均可以申请以任何名称命名的账户。如有的是以市XX委办局的方式来命名,有的是以口号命名,如“打击假冒侵权专项行动”。此外,还包括简称、代称及其他命名方式。这就导致冠以政府机构名称的微博数量众多,但实际上仅有部分账户经过认证,其余账户则未经审核。而这些微博中既有真正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也有不具有相应身份的普通网民,甚至包括部分潜在的危险人员。政府可通过加强与新浪、搜狐、腾讯等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政府微博严格的申请流程及审核标准。可以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府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此外,还应充分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尽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政府微博的产生。
(3)加强对政务微博政绩考核。既然政府机构开通微博是一个普遍趋势,那就应当把政府微博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像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绩效考核,来评估其使用效果。
三、内容上,不做“僵尸”微博,不作秀
(1)重视微博的时效性与严肃性。
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对待,直接表现就是信息发布不及时、无规律,有的微博开通以后就没有发言,有的微博是一天发几条,接着几天甚至几周没有信息发布。国内某公安局开通微博后一段时间内只发布了3条信息,并且关注对象只有日本艳星苍井空,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2)加强公众的有效互动
每一个政府微博都是一个代表政府形象和管理服务功能的窗口,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说自话,当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发布几条信息,而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影响网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完备微博内容发布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对于微博的日常使用,大多数政府机构都有一整套措施和手段来保障,例如信息内容、发布时间、审批流程等。这些都是政府作为主体,把信息推送出去,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获取。但一出现突发事件,政府作为被动方,需要通过微博等渠道来迅速应对,变被动为主动,推动事件处理向可控的方向发展。对自然灾害、犯罪、谣言、群体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或是针对本单位负面消息的处理,时效性是第一位,而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考虑不充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本应第一时间迅速发布的信息,还要囿于层层审批的陈规,显示出政府微博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
(4)政务微博需要专业的团队运作。
应当建立一支专职负责政府微博“营销”工作的团队,这将有利于提升政府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工作的效果。政府应用微博,不光只是设置一个用户,更重要的是对微博的运营操作,要悉心呵护、培育和引导。提倡“经营微博”的理念。政府在使用微博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微博营销”的做法。如何提高政府机构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如何获得更高的粉丝数、转发数和评论数,如何能够通过微博更好的汇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生,都是应该关注的地方。要专人管理、规范管理、专业化管理,做到及时更新、随时互动。同时,文风上要适应网络和微博的氛围和语境,避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更要避免粗话雷语败坏了政府形象。
四、注重信息安全,加强与门户网站合作,确保政务微博安全可靠
在美国黑客通过技术手段破获Twitter工作人员密码,盗取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用户信息,并通过奥巴马的微博账户发布信息,对粉丝承诺每人可获500美元免费汽油。假冒的“俄罗斯克里姆林宫”Twitter账户吸引了超过1500个粉丝,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微博发言针锋相对,嘲笑梅德韦杰夫和他制定的各项政策。2010年10月,黑客在劫持了负责灾难事务管理的印度尼西亚总统顾问Andi Arief的Twitter账户后,发布了虚假海啸警报,造成了全国性恐慌。
(1)政府微博开通运行在新浪、腾讯等外部平台上,而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由各公司独立负责。一旦出现黑客攻击、账户密码被盗等突发性状况,处理过程主要依赖于相关企业自身,很难直接开展应急处理工作。政府要加强与新浪、搜狐、腾讯等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账户密码专人管理,建立快速应急处理机制。
(2)设置本市政务微博专有标志,统一政府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
(3)打击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尽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政府微博的产生。
政务微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媒体,也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微博的应用使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对我国社会的治理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和长远的影响。政府部门只有认真写好140字,在政务微博公信力得到认可的语境下,粉丝数目稳健上升,微博的传播效力才能真正实现,才能顺民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