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95号提案的答复
王炯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新莞人子女的关心。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市已着手开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莞人到我市工作和生活,由此带来其随迁子女在我市接受教育的庞大入学需求。目前,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新莞人子女人数已达56.87万,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74.08%,是本市户籍学生总数的2.8倍左右。新莞人子女数量多、增长快,流动性大,使我市公办学校在解决其教育问题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如地方财政负担重、建设用地紧张、新莞人子女流动大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学校规划等,按现有的资源和办学条件难以以公办学校全部解决新莞人子女的读书问题。为此,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公民办学校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形式,努力解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一、实行积分制入学,建立长效招生机制
(一)出台政策,规范招生行为。为进一步公平、有效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09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和配套积分方案,明确
了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或民办学校的条件和程序,并以积分制方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新莞人子女到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就读。2009—2011年,全市通过积分制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的新莞人子女分别为13939、14812人和16283人。经过三年实施,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已成为一项常规的工作,越来越多的新莞人逐渐接受了以积分制形式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方法,对该项工作的满意度也逐年提升。
(二)完善政策,推行常态化管理。为进一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今年,我们根据积分制入学工作实施3年来执行情况,对该办法予以修改完善。修改的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放宽申请门槛,将计划生育政策条件调整为积分项目,扩大新莞人子女的受惠范围;二是增设申请地的选择,扩大申请的范围,体现以人为本的的理念;三是优化受理模式,实行常态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积分项目内容,使积分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挖掘潜力,扩大学位供给。今年,我们鼓励镇街要克服狭隘思想,从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构建幸福和谐东莞的大局出发,加大教育投入,在保证去年学位供给数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公办学位潜力,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此外,对于个别公办学位不足的镇街,我们鼓励其积极探索向辖区优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做法,由市镇两级财政分担积分制录取的新莞人子女入读民办学校的学杂费,进一步扩大新莞人子女享受免费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减轻新莞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规范扶持民办学校,促进民办学校健康良性发展
(一)认真做好规划布局,严把准入关。我局一直把发展民办学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从2005年开始,我局要求各镇(街)根据辖区内新莞人数量、新莞人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公民办学校的分布状况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制定未来三年本镇(街)民办学校发展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既能满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又可尽量减少恶性竞争。在审批方面,我们按照《东莞市民办学校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把好审批关,在校园设施设备方面,参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标准执行。从去年起,我们开展了民办学校规范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二)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在管理重点上,我们注重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认真抓好民办学校的招生、收费、学籍、财务、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提供教育教学信息资料,给予具体的办学指导,促进民办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局还严格实行民办学校办学审批制度、年度检查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保证民办学校设置的规范性和规模、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保证日常运作的常规化。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学校优质发展。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实现新莞人子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我们不断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200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就税费、资金奖励、教师及学生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办学者办学积极性,发挥先进民办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办学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新莞人子女学校。2008年和2009年的奖励资金均为200万元,共奖励了39所先进民办学校。2010年,市政府颁布实施《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东府办〔2010〕70号),从2010年起至2014年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其中,2010年,市政府共扶持了86所民办学校共计资金870万元。2011年,安排了1000万元扶持110所民办学校。与此同时,我市也积极鼓励各镇街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目前,塘厦、长安、东坑等部分镇街安排了扶持专项资金分别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奖励。
(四)加强教学帮扶,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我局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统一归口到相关业务科室,纳入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统一管理体系,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师资培训、表彰奖励、教育教研活动、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社会活动等方面,民办学校教师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权利和待遇。为了规范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我局要求各镇街宣教办(局)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的基础档案。目前,各镇街还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公、民办教师“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长安、塘厦、东坑等部分镇(街)更采取派出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交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到公办学校跟班学习等措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办学经验,帮助民办学校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公、民办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努力提高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满足新莞人子女入学需求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除了提高优质的基础教育满足新莞人子女入读需求外,近几年,我市还不断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优化整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中职学校学习知识,获取专业技能的急切需求。目前,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职业教育人数达到21023人,其中,公办中职学校3025人,民办中职学校17998人,占全市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9.8%。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我市早在2007年制定《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时,已将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20多亿元新建5所、扩建5所中职学校,进一步扩大公办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使全市中职学校的学位容量达到6.5万个。既满足本市学生的就读需求,又使中职学校有学位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二)充分挖掘潜力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读。从2008年开始,我市公办中职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充分挖掘潜力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我市公办中职学校2008—2011年分别接收了1192名、947名、1000名和1608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三)加大政府对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前几年,由于新建扩建中职学校进展缓慢,公办中职学校学位比较紧张,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在民办中职学校就读。为了吸引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我市就读中职学校,并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我市民办中职学校就读的经济压力,我市从2010年开始,对广东省非珠三角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民办中职学校就读给予每生每年3500元学费补助,补助三年。至目前为止,共发放补助资金3846.85万元;对符合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条件的学生都给予全额发放。
我们计划从2012年开始,全市公办中职学校全部放开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并继续对民办中职学校招收广东省非珠三角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学费补助。
四、充分发挥多方合力,营造关爱平等社会氛围
(一)创设平等氛围,加强“融合”教育。对在我市就读的新莞人子女,我们坚持一视同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校氛围,让他们与户籍学生在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入队入团、考试评价、教育教学、学籍管理、评优选拔等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切实保障新莞人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特别照顾新莞人子女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尤其对于没有学过英语的新莞人子女,教师要加强课后辅导,让新莞人子女尽快赶上班级的学习进度。经了解,有部分公办学校还针对新莞人子女流动性大、容易造成失学的特点,建立了学校与新莞人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咨询室,关注新莞人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关爱新莞人子女活动。校内资源是有限的,校外力量是无限的。为了进一步引导新莞人子女健康快乐成长,市、镇、村各级政府、社会机构纷纷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关爱新莞人子女活动。
1、积极开展社工服务新莞人子女活动。我市2010年开始在新莞人服务管理系统开展社工试点工作,设置22个社工岗位,在新莞人较多的清溪、厚街、石排、横沥、莞城、凤岗六个镇(街)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开展社工服务试点工作。其中设置有针对新莞人夫妻分居、子女分离、子女教育、就业、婚姻的心理和家庭社工服务岗位。一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法》和“防拐”知识讲座法律宣传活动等;二是新莞人子女集中的民办学校设立“关爱新莞人工作室”;三是针对暑假新莞人子女来莞与父母团聚看管难的情况,开展为其提供学习和心理辅导等综合服务。同时协助解决新莞人子女安全保障问题。各社工组通过团队活动小组、亲子小组和兴趣辅导班等活动模式,为新莞人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和亲子关系等服务。如:厚街的“假日学堂”、“周末学堂”、“家长茶话会”、“心理圆桌”;石排的“关爱留守儿童,欢乐满石排”、“我的暑假我做主”;清溪的“爱生命力”暑期夏令营、“向快乐出发”“用心与心沟通,换心与心理解”;莞城的“花蕾行动”、暑期“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讲座;横沥开展书法、国画等兴趣班,以及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实施“新候鸟计划”的“关爱候鸟儿童”活动,为新莞人子女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据统计,2011年新莞人接受心理健康辅导497人次;心理咨询724人次;子女教育辅导1592人次;其他个案辅导336人次;新莞人其他家庭服务256人次;建立新莞人工作室7个,新莞人心理咨询室13个;新莞人子女辅导站小12个。
2、积极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机制为新莞人子女健康成长服务。我们开展关爱新人志愿服务工作,把社工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等方面的专业和志愿者人数众多、乐于奉献、联系广泛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了“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改善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联动互补,互动共进,充分整合社会力量为新莞人子女健康成长服务。目前,注册志愿者8100多人;在全市新莞人服务管理系统开展“社工+志愿者”推广服务交流活动2场次,参加80多人次。通过活动,让社会更多关注新莞人子女群体,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虽然我们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其中,提案中提出的“将部分民办学校转化为公办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在莞就读的学生给予免费午餐的补贴”,“对在莞考入大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学期间资助”等建议,经与财政部门沟通,限于我市财政收支实际情况,现阶段难以贯彻推行。但新莞人为我市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是我们流入地政府应尽的义务。您提出的建议下来我们会认真研究探讨,并将新莞人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继续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来抓,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步推进。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进一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