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2009年开展社会工作试点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无论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还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东莞的社会面貌和群众幸福指数都有了稳步提升。然而,由于我市社会工作起步不过几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一是目前我市的社会工作发展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大部分事情都由政府“大包大揽”,不但与建设精简型政府趋势有所相冲,更是阻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二是目前我市的社会工作服务购买形式以岗位购买为主,该形式容易造成社工的“行政化”或“边缘化”现象,要么经常被购买单位当作“内部员工”使用,要么就被搁在一旁任由其“自生自来”,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实效;三是目前我市一线社工大多数来自外市外省,他们对东莞的社情民意、风俗习惯不太熟悉,而且基本上都说普通话,经常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与本地群众沟通互动效果较差。以上种种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办 法:
一、大力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小政府、大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具体要求,因此,政府应该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其余方面就实行“民间运作”,逐步倡导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注重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社会组织,让民间社会组织承担起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
二、逐步将岗位购买转向项目购买为主。我市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服务项目,实行项目打包,由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社工“行政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整合社工资源,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让群众能从一个个完成的项目中,看到社会工作的效益以及为他们带来的切身体会,正所谓事实胜于一切的雄辩。
三、大力培育本地社工人才。本地人长期成长、生活、工作在当地,他们十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资源分布,比较容易与事主进行沟通和张罗所需资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同时,特别要重视以往或现在从事社会工作范畴的本地人才,他们经验丰富、资源充足,应尽快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能力与素养,鼓励他们考取社工专业证书,促使其成为推动我市社会工作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