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村(社区)普遍实行集“基层自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管理体制,基层自治组织承担着一些本应由政府负责的公共管理任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向基层下移,村(社区)公共管理开支呈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5至2010年村(社区)集体的公共管理支出从21.4亿元增加到49.3亿元,分别占集体当年纯收的29.5%和64.1%,6年间增长了130.4%。2011年前三季度支出39.5亿元,同比增长8.6%。尽管我市农村集体有着庞大的资产存量和较大的收入规模吗,但受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冲击和资源制约,持续增收越来越难,收支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05至2010年,收不抵支的股份经济经联社从220个增加至305个,比例从39.4%上升至54.7%,上升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设立了每年约2.4亿元的村(社区)公共管理支出补助专项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285条经济相对落后村(社区)的支出压力,但对于刚性、巨大的村级公共管理支出还是杯水车薪。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资、资不抵债,甚至个别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不能正常运转,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村(社区)的支出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为提升农村环境,我市近年进行了“四清理”、“五整治”、“平安社区”、“文化达标村”、“绿色社区”、“宜居社区”等活动,每项活动均要求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这些整治和创建活动,虽然财政有专项资金补助,但集体经济仍然要负担一定费用。2005至2010年村组年军用于辖区范围内的道路、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投入约18.5亿元,约占集体当年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的1/2,占当年纯收入的1/4。
二、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为推进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待遇接轨,我市在农村治安、环卫、社保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不断提高。2005至2010年,村级治安费用从4.8亿元增加至7.8亿元,年均增长10.4%:环卫费用从2.5亿元增加至5.8亿元,年均增长19%:社保费用从1.1亿元增加至4.3亿元,年均增长32.3%,均大幅高于同期纯收入的增速。
三、机构人员不断膨胀。为便于工作开展,有关部门纷纷要求(社区)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农村自治组织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加上基础设施升级后养护的需要,导致了村级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负担越来越沉重。2005至2010年,村组两级其他人员(除村组干部和环卫、治安人员)报酬总额从2.5亿元增加至3.8亿元,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纯收入增速7.7个百分点,高于干部报酬增速4.8个百分点。
办 法: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管理服务需求,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基层和谐稳定,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村(社区)公共管理负担:
一、理清职权关系,合理分摊费用。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城市型社区生产服务方式的管理体制。梳理政府和村(居)委会职责事务,对于本应由政府负责,但目前由村(居)委会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按照“费随事转”原则,费用逐步由村(社区)负担过度由财政负担。
二、加大财政投入,缓解支出压力。在村级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职责尚未理清的情况下,在继续延续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通过“扩面、增额”等形式进一步增加财政对村(社区)公共管理补助,缓解村(社区)当前的支出压力,确保村(社区)正常运作和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