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学历文凭教育而轻视职业技能教育,导致我国职业技能教育长期处于滞后的境地。主要表现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侧重于文化教育和学历文凭教育,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不够;优质的师资等教育资源也过度集中于文化教育和学历文凭教育,优秀的师资难以进入职业技能教育领域;优秀的学生一般也不会进入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基础和素质整体较为低下,职业技术院校的学习风气也有待改善。

  2、除了学校教育(含就业前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外,诸多政策措施也不利于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职业技能人才。譬如技术职称的评定,一些往往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条件限制了没有大学学历但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技术职称的评定,不利于这类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再譬如城市入户和子女入学,一般都要求大学专科甚至本科以上才能入户,同样限制了没有大学学历的职业技能人才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3、目前我市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大多为普工,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性工人和人才比较缺乏,因此非常需要一批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涌现。否则,我市的代工企业和制造业的升级将受制于人才瓶颈的。

  办    法:

  办法:

  1、增加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入甚至将其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人才是企业升级的重要约束条件。实现企业升级既需要较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基层技术人才甚至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和基层技术人才也是研发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德国等技术发达国家,许多的技术创新就是由技术工人带来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摇篮,这个层次的教育具有基础教育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外部经济性和公共性,有必要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甚至可以考虑逐步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这是一项不仅有助企业升级而且有助于我市经济成功实施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创造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评定职称和入户城市的环境和条件

  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现有技术工人积极钻研技术,积极参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职称。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针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实际情况,削减一些譬如学历、外语等约束性条件。为了引进和稳住这些技能型人才,政府需要考虑调整人才政策和入户政策,只要他们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不管是否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都可以让其入户。目前东莞等一些地方已经推出的积分入户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分值。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

  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体会最深刻、最具体,是技能需求情况最好的判断者,由他们来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等,具有显见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4、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的实习和实训

  实习和实训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一个必经环节。只有真正下到企业去开展实习和实训,才能真正零距离的接触社会生产实践。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经验,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让企业从中得到实惠。  

提案者: 魏宇翔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68号提案的答复

  魏宇翔委员:

  您在今年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环境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关心。现对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方位力促技能提升。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强了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从2007起,开始全面调整中职学校布局,新建5所、扩建5所中职学校,同时撤并一批条件不达标的职业学校,重新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目前中职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总投资达20亿元。

  二是保障中职学校经费供给。为了更好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从2007年开始,将原镇街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全部收归市政府办学,所需办学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负担,生均经费达4600元。从2012年开始,公办中职学校实行大生均拨款,大生均经费达1.41万元(含教师工资),有效地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待条件成熟,我市将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以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三是加强中职学校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近几年来不断加强骨干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中职学校改善设施设备的专项经费。下来,将由市有关部门牵头,选定一批规模大、生产技术较先进、配套设施较完善的企业作为定点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定点实训实习企业,市给予适当补贴。争取到2015年,全市建立一批上规模的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我市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四是实行职业培训资助性补贴政策。“新莞人培训工程”自2007年实施至今,共组织开展新莞人岗前培训78.7万人,技能提升培训47.6万人,共为28.2万人核拨补贴资金6590.25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出台新的异地务工人员培训鉴定补贴办法。通过深入调研,总结“新莞人培训工程”工作经验,立足当前企业需求以及参训者的需求,针对课时管理、培训流程、鉴定流程以及补贴申请流程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二、大力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培训方面的作用。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员工培训、工种开发等工作,我们都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参与,通过行业协会承办竞赛、开展宣传和组织工种开发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议在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如我市职业学校每年都与市计算机、会计、汽车维修、服装等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举办有关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组织、命题、评审都有相关行业协会全程参与,竞赛内容全部围绕我市企业用人要求来制定。通过一系列技能竞赛,使我市中职学校师生的技能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目前,我们正在筹备成立由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联合组成的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创造了有利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入户东莞的政策环境。

  (一)提高中高级技能人才加分。根据东莞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将“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中技师、高级技师指导分值提高10分。

  (二)提高技能竞赛分值。为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将获得市、省、国家奖项的分别提高至70分、90分、110分,吸引更多拥有真技术、高才能的优秀产业人才入户东莞。

  (三)积极加强政策引导。争取市政府出台《东莞市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暂行办法》,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引导,激励企业员工立志岗位成才,努力提升技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四、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现行的政策中涉及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软件生产企业,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我市地税部门将提案的建议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提请上级部门制定和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人力资源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支持我们的工作! 

办理单位: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