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同时也为莞港澳合作揭开序幕。30多年来,莞港澳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工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开展合作,共同成就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辉煌历史。目前,全市共有莞港澳资企业7500多家,约占广东的八分之一,累计吸收港澳资金400多亿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的62%。莞港澳合作始终是我市与境内外经济合作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七个补充协议、《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署,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自此,粤港澳合作已从局部区域合作转为国家战略部署,莞港澳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市刚刚闭幕的十三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举措。本人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主动对接港澳地区,推动莞港澳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办    法: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促进莞港澳更高水平合作

  推动产业高级化是我市构筑产业高水平崛起的重要支撑,同是也是深化莞港澳合作的主攻方向。一是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建立港澳服务贸易业转移基地,吸引港澳公司总部将后勤基地转移或分流到我市。积极引进港澳地区的会计、律师、资产评估、中介等专业服务业。强化金融证劵业合作,主动承接港澳金融辐射,加强三地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体制创新等合作,加快引进创投基金、私募基金等港澳金融机构,探索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区的现实途径。加强两地在推动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二是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合作。以虎门港为承接载体,吸引香港和黄集体等物流龙头企业进驻,共建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我市在华南地区物流网络中的地位。三是大力推进旅游会展业合作。加强旅游项目、企业、人才培训合作,支持虎门港发展邮轮码头项目,打造旅游精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强化与港澳地区会展业合作。争取将我市作为港澳会展业的延伸区,共同举办包括电子、玩具、服装、家具、食品等专业博览会及国际性会议。四是大力推进时尚创意产业合作。以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为依托,以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时尚设计为合作重点,吸引港澳地区名师、名牌、名店来莞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文化创意中心”。五是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合作。加强莞港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建立我市教育事业跟国际接轨的机制,把我市建设为粤港澳教育合作与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大力鼓励和扶持我市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创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学研合作。

  二、以高效能管理为突破,促进莞港澳更高水平合作

  加快推进莞港澳三地在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港澳地区社会民生领域的管理做法与经验,推动我市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市与香港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大力推广两地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经验和做法。借鉴港澳政府管理经验,推进政府机构设置、公务员管理、效能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引进港澳地区的社区管理制度和模式,提升我市社区管理水平。探索港澳地区合作建设医院、养老机构,吸引港澳居民到我市就医和养老,促进三地资源共享。借鉴港澳地区义工服务和慈善筹款、中介组织等方面的管理的管理做法与经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以高质量服务为保障,促进莞港澳更高水平合作

  港澳资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莞港澳深化合作的重点之重。要以“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港澳资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港澳资企业升级转型“三大促进平台”。制定重点扶持企业名录,在全市选取100家关键或有发展潜力的港澳资企业作为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在莞港资企业升级转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为在莞港资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辅导。鼓励和支持“香港专业服务中心”发展,为香港服务界人士,特别是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等,构建了解东莞专业服务市场和需求的平台。二是建立与港澳地区行业协会定期沟通、协商机制。由市港澳事务局牵头成立莞港澳合作战略顾问小组,广泛吸纳莞港澳社会名流、权威专家、企业高层、行业协会负责人等社会各界,定期收集意见建议,共同推动莞港澳合作、三是强化财政及融资支撑。充分用好市财政预算安排设立的各类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重点扶持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港澳资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港澳资企业在莞设立研发机构(含内设研发机构)、地区总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培育自主品牌以及扩大内销等业务开展。  

提案者: 陈文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