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07年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CPI上涨,到2010年大量游资炒作推波助澜,我国CPI一路高歌,2011年我国CPI上涨率持续处于高位运行,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远远领跑于工资涨幅。
2011年7月,东莞市统计局表示,上年同月相比,东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1%。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9.7%,居住类上涨4.6%,分别拉动总指数上涨2.91和0.87个百分点。6月份,食品类的16个类别中,涨幅较大的有:粮食类上涨15.4%,肉禽及其制品类上涨16.9%,蛋类上涨18.4%,水产品类上涨26.2%。
物价持续上涨,尤其粮食、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市对中低收入者影响最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减缓;居民财产缩水;涨价后的几年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的矛盾越加突出,物价上涨不利于东莞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办 法:
措施:为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降低食品价格上涨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供应,增加供给稳定物价。
“供不应求,物价上涨”,所以一定要确保供应。今年物价大幅度上涨都和农场品有关,鉴于农产品的生产受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所以稳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管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完善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实现“高抛低吸,削峰填谷”。
2、畅流通,降低成本稳定物价。
产销对接,“减环节“。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产地与销区,农民生产与超市销售实现直接对接,从临时扩大到长期对接,从省内扩大到跨区域性对接,从以长期储存农产品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积极建设食品平价超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完善设施,“减损耗”。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公共服务性的基础设施,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降低费用,“减负担”。政府调控,降低费用,规范费用,减少摊位费用,特别是过高的超市进场费给经营者过大负担,最终费用都转嫁给下游的消费者。
3、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上涨中,有大量的游资涌入,哄抬物价,人为炒作,牟取暴利,所以国家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守市场规则,建设社会诚信制度。运用法律、道德的规范引导,双管齐下。市场活动的主体更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政府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引导。
4、保透明,促公开。
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让老百姓能及时准确了解价格信息;另外,及时解释价格政策和有关措施,特别是有效澄清虚假价格信息,建立有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增补贴,保民生。
发挥政府的职能,物价上涨冲击最大的就是低收入群体,化解上涨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二较大幅度的降低。
及时发放补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特别市针对“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利于解决低收入者的实际困难。
提高救助标准。这次物价上涨的时间和幅度都超过历史水平,应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相应提高救助和保障标准,提供幅度至少能与物价涨幅持平。
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在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