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青少年与父母一起进入城市,他们的教育、身心健康成长,融入社会等一直是各界广为关注的话题。

  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流动青少年的入学问题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与关注,以我市为例,近几年就出台多项措施,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外来人口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等措施,确保流动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然而,和城市里的同龄人不同,相当多的流动青少年,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但又没有达到打工年龄。一些人因此沦为失管、失学、失业的社会边缘人。有些青少年,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缺乏职业概念,求职能力低下,就业机会少。有幸找到工作的流动青少年,也往往因为缺乏知识、技能和心态方面的职业准备,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有好的发展,难以得到稳定的工作、公平的薪酬、升职的机会等。14至16周岁这部分流动青少年数量庞大,全国范围超过400万,在我市估计有6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而受家庭经济所限,进城务工家庭供子女读普高上大学大多经济上有困难,改为让孩子读职高,既能学一技之长,又能提早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塑造新的技术人员,从中又会成长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把流动青少年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是一条在当前阶段,帮助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流动青少年进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与困难,例如:流动青少年及其家长缺乏对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等相关信息的了解,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教育机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向流动青少年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能力,但职业学校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招生仍存在一定困难。如我市职业高中、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已对非莞籍的学生开放,但只有少部分非莞藉学生能够获得政府提供助学金(1500元/年,两年共计3000元);而且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很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落后,远不能跟上市场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让流动青少年及其家长接触、了解职业生涯意识与掌握相关信息;其次是注重提高初中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质量,为流动青少年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办    法:

  1、改善信息对称状况。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在目前流动青少年较多的学校的初中二、三年级阶段展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根据流动青少年的特点,倡导人生发展多元化,就业多样性,尊重劳动者等理念,同时提供升学相关信息。同时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向流动青少年的父母提供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

  2、为非莞籍户口青少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提供与城市青少年相同的国家补贴,同时根据流动青少年身心特点、市场需求来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让流动青少年能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后,顺利进入到不同的职业发展途径,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由于职业相关教育内容涉及面广,很多已经超出传统教育,因此要鼓励社会力量、非营利组织等与学校合作,形成合力,帮助流动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职业生涯意识。政府可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非盈利组织提供社会服务。  

提案者: 黄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