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些年来,随着“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国人对国货的信任度趋于下降,尤其是乳制品行业,不信任国货的消费者高达7成。品质问题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创立品牌、开展内销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我国代工企业升级的一大障碍。反观我们的近邻越南,自2010年开展“越南人优先用越南货”运动以来,信任国货的消费者由23%上升为59%,成效显著。
2、对国货信任度的下降将使我国广大代工型企业升级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升级也变得更为困难。本来代工企业对开展内销就心有疑虑,国人对国货信任度的下降则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是时候提高国人对国货的信任度了,否则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代工型中小企业倒闭破产。
3、对国货信任度的下降还将对我国制造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会加剧外资控制我国市场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4、我国国人对国货信任度下降问题的出现,既与我国国内市场品质标准偏低(与国际市场标准相对而言)有关,也与一些企业的商业道德缺失有关,更与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不力有关。
办 法:
1、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公益广告和社论等形式,引导国民正确看待国货的品质问题,让国民认识到购买国货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意识地支持国货、购买国货,这也是政府营销的一项重要工作。
2、切实改善对国货的品质监管工作。一是要提高国货的品质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一致,否则还是会让人产生国货品质不如进口货的看法,同时也不利于激发企业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和压力;二是要加强对国货的品质监管,坚决杜绝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现象,坚决杜绝官商勾结现象,坚决消除监管视角;三是要对出现品质问题的企业和相关当事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处理不严就一定会产生负向激励的作用。
3、通过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引导国民信任国货、购买国货。政府采购具有引导作用,如果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带头采购国货,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对市场产生较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相反,如果连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不愿意购买国货,那社会公众就更难对国货形成认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定要有扶持民族产业的意识,绝对不能只偏爱进口货、洋品牌。虽然2008年2月财政部制定并试行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规定了严厉的政府采购问责机制,但政府采购对国货的采购率仍偏低。在我国还不受《政府采购协议》约束的情况下,为了扶持民族产业,政府采购甚至可以考虑偏向国货,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一样,制定出《购买中国产品法》。
4、为了使“购买国货”落到实处,还需要明确国货的概念和评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规定,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否则“购买国货”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在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背景下,明确国货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是执行“购买国货”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