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某一地区社会文化独具特色的记录,是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淀和缩影,是该地区社会历史沿革的记录和历史见证。对研究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方文献将发挥出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我们对苏州、宁波、佛山、汕头几个城市地方文献挖掘与整合模式的比较,不可否认,由于各地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作用认识程度不一,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措施不同,加之经费、人员等客观原因,东莞目前的地方文献工作比较其他几个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问题:
一、缺乏市级政府的政策保障
我市在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方面至今未有相关的政策文件出台,更没有总体规划与合理组织。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官方认定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也没有专项支持经费。
二、缺乏亮点,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
我市的地方文献工作手段较为普通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缺少统筹规划,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东莞图书馆所建设的几个地方文献数据库,虽然在数量上与兄弟省市能比肩,但无论从技术、内容还是形式加工都相距甚远,无法形成特色或亮点。
办 法:
1. 明确分工协调,各司其责。对于如何明确分工协调,各司其责,需要有一定范围内官方认可的地方文献建设与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协调配置,并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地方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共建东莞地方文献管理与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协调,地方文献建设与利用部门共同出资,广泛合作,共同解决建设资金技术问题,在东莞的现实环境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为适应文化建设新形式,必须把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这样既可使文献信息检索手段快速、便捷、准确,也可为开展馆际互借,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针对东莞地方文献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大力倡导共建共享的理念,组织在全市开展共建共享地方文献工作,使全市所有图书馆与相关单位及个人,都在市政府的统一布置与领导下,集中力量,共同建设地方文献建设与服务中心,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全市民众共享建设成果,开创东莞地方文献工作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