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竞争力,文化是创造力,文化是向心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起了文化兴党强国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热潮。聚焦东莞,随着建设“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的转变,文化路径已经清晰。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地融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活动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领航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东莞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厚重的经济基础,这给东莞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东莞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精神为东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发展底蕴,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抓住“十二?五”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进东莞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办 法:
一、做好做细做实一项发展规划
规划是龙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我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有所涉及。现在,我们应该按照中央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市的优势,给予重新定位,把它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支柱,认真修改完善、做好做实,并给予政策的扶持,在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二、改革理顺创新一部文化体制机制
目前文化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活动涉及众多行政审批环节,劳神费力,早已成为诟病。文化投资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有碍于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遵循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和控制,实现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使之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紧箍咒”,只有放松对文化的限制与控制,文化才能发展、才能繁荣。
三、扶持引进培养一批文化人才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东莞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紧缺的是人才。我们要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大力扶持、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引进和未来人才的精心培养,来强化东莞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与东莞文化大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的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四、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批文化遗产
文化要创新,也要传承,东莞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挖掘不够、保护不足,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更少。比如莞香文化,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挖掘力度、宣传力度和开发利用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且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用“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感召人,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社会文化纷围和开放、兼容、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五、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惠民工程
某市委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只有钱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冷漠可怕的。我们宁可没钱也要有文化,宁可借钱也要搞文化”。我们东莞人也要有这种情怀。过去我们东莞人曾被认为是“有钱没文化”,当然这是一种偏见,但也要重视我们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建设了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文化惠民工程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东莞已有“图书馆之城”的美誉,但要实现“文化东莞”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再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比如镇街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尽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惠民从文化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从政策层面进化到制度层面,从文化层面升华到“惠民文化”、“东莞文化”,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种文化大餐,真正感受到东莞的确有文化。
六、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
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使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作支撑和引领。为此,东莞要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培育、引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首先可以考虑在东莞生态园或松山湖产业园区设立东莞文化产业园,并把它作为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打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并以此带动东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东莞文化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