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竞争力,文化是创造力,文化是向心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起了文化兴党强国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热潮。聚焦东莞,随着建设“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的转变,文化路径已经清晰。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地融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活动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领航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东莞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厚重的经济基础,这给东莞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东莞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精神为东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发展底蕴,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抓住“十二?五”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进东莞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办    法:

  一、做好做细做实一项发展规划

  规划是龙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我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有所涉及。现在,我们应该按照中央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市的优势,给予重新定位,把它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支柱,认真修改完善、做好做实,并给予政策的扶持,在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二、改革理顺创新一部文化体制机制

  目前文化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活动涉及众多行政审批环节,劳神费力,早已成为诟病。文化投资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有碍于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遵循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和控制,实现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使之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紧箍咒”,只有放松对文化的限制与控制,文化才能发展、才能繁荣。

  三、扶持引进培养一批文化人才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东莞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紧缺的是人才。我们要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大力扶持、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引进和未来人才的精心培养,来强化东莞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与东莞文化大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的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四、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批文化遗产

  文化要创新,也要传承,东莞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挖掘不够、保护不足,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更少。比如莞香文化,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挖掘力度、宣传力度和开发利用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且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用“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感召人,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社会文化纷围和开放、兼容、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五、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惠民工程

  某市委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只有钱但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冷漠可怕的。我们宁可没钱也要有文化,宁可借钱也要搞文化”。我们东莞人也要有这种情怀。过去我们东莞人曾被认为是“有钱没文化”,当然这是一种偏见,但也要重视我们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建设了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文化惠民工程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东莞已有“图书馆之城”的美誉,但要实现“文化东莞”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再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比如镇街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尽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惠民从文化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从政策层面进化到制度层面,从文化层面升华到“惠民文化”、“东莞文化”,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种文化大餐,真正感受到东莞的确有文化。

  六、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

  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使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作支撑和引领。为此,东莞要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培育、引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首先可以考虑在东莞生态园或松山湖产业园区设立东莞文化产业园,并把它作为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打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并以此带动东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东莞文化发展新跨越。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37号提案的回复

  民盟市委:

  你们在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文化东莞的建议(提案第20120237号)收悉。提案指出要通过做好发展规划、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扶持引进培养文化人才、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推进东莞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对促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回复:

  一、在做好发展规划,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去年以来,为确保文化名城建设顺利实施,我们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拟了《东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这些规划和政策,全面勾画了我市文化产业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明确了发展方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下来,我们将按照这些指导性的规划,分步骤、有阶段地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确保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二、在减少审批环节,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今年按照《东莞市企业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试点改革方案》精神,结合东莞文化工作实际,制定了《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贯彻落实〈东莞市企业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试点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对当前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的前置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保留10项,取消2项,合并15项。保留事项中,除经营娱乐场所继续实施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余一律改为后置。经过改革清理后,行政审批流程得以优化,办事手续得以简化,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压缩了审批时限。下来,我们将以大朗镇为试点,全面启动文化企业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并组织其他镇街抓紧学习,及时掌握新的行政审批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承接下放行政事权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行政审批改革全面顺利铺开。

  三、在扶持引进培养文化人才方面。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并实施了《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各类人才1000多人,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结构不断改善。下来,我们一方面将启动实施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采取选调、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充实干部职工队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津贴制度、文化人才积分制度等有效制度机制,着力向国内外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解决我市高层次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与省共建广东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打造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广东省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我市文化建设急需人才,促进我市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四、在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方面。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通过省和国家验收,新发现400余处,基本摸清了我市的文物家底。切实加强文物修缮保护,抢救维修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南社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推进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级名录,20项入选省级名录,2人获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获选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下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充分彰显东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打造中国近代史历史文化品牌,加强鸦片战争遗址保护,修缮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林则徐销烟池等文物古迹,提升鸦片战争博物馆场馆展览水平,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擦亮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一历史文化品牌。抓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等文化遗存的抢救和保护,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保护,加大对蒋光鼐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街区、城楼和古村落的修缮修复,建设东莞文物保护中心库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打造富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

  五、在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方面。近年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功能先进”的原则,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市一级建成了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东莞广播电视中心、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基层建成了塘厦演艺馆、大岭山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建设新地标。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室)610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特别是2011年,我们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组织实施了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市镇两级投入达到3.9亿元的“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下来,我们将组织实施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建立专兼结合的村(社区)文化服务队伍,通过发挥文化管理员的主导作用,文化志愿者的辅助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确保100%的镇(街)、村(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推进人均藏书增长计划,购置56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确保全市人均藏书达到1册以上;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计划,建立东莞文化惠民网、东莞学习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开展“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六、在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方面。目前,松山湖通过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聚集了一批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网络科技、智能玩具开发等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从创意到设计,从影视到动漫,从原创到衍生品,从衍生品研发到衍生品交易,从市场实体交易到电子商务销售的文化产业链,并成功吸引了香港动漫画联会、艾力达(香港)动漫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等一批粤港澳动漫原创机构和龙头企业进驻。下来,我们将根据《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按照“集群发展、龙头带动、科文融合”战略,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文化园区和优秀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成为东莞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和城市升级发展的助推器,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