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东莞政府为民办实事,修建轻轨、解决路段积水问题,重新安装排水管道,加上一些旧的市政道路陆续进行改造,全市道路施工工地较多,好像没过多久,就有一条道路被堵上刨开了,并且一堵就几个月,于是乎,东莞的大街小巷市政工程比比皆是,大街上一块块厚钢板横挡在道路中央、令往来的车辆剧烈颠簸并发出雷鸣般的噪声有之;不做任何预先标设随意封闭道路、令众多的司机苦不堪言有之;土方车跑、冒、滴、漏,道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之……面对种种扰民之事,不堪忍受的市民打电话投诉,可是每每得到的回答多为一句:那里是市政工程没有办法,请多多理解。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产生噪声和其他污染在所难免,适当延长每天的施工时间更是无可厚非。从这一点来说,市民对于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建筑工程应该抱以一定程度的宽容。市民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市政工程可有说不得、怨不得的特权性质。更不能认为:我是市政工程,老百姓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和配合。市政工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造福于民,但是,一些明显可以避免的扰民事件反复发生,却值得注意。比如,临时封闭道路时,完全可以在该道路的两头事先出示告知,标出改道方法,甚至可以想到如何疏散车辆和行人;再如人行道换装时为了避免老百姓无处通行,完全可以对两侧的人行道先封闭一侧施工保留另一侧仍供行人通行,待原先封闭的一侧完工后再封闭另一侧……本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修路是件便民利民的好事,但由于一些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不力,或者监管不到位,使本来惠民的市政工程成了“扰民工程”,好事办成了堵心事、窝心事。
这种现象当然不仅仅在东莞发生,别的城市也很常见。对此,施工方往往还很有道理:修路,难道不是为市民好?忍一时不便,怎么了?老百姓也承认好处,但常常想:隔一段时间刨一回,难道就不能一步到位吗?难道就没法子把这种干扰降到最低吗?
办 法:
笔者认为,作为市政建设的主管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组织施工,将施工扰民降到最低;更要加强监管,帮助施工单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安排,不要让市政工程成为“扰民工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扰民:
1、及时发布信息。通过电视、报纸发布公告及在工程附近张贴通告、召开沿线单位和居民座谈会等措施,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共商工程建设有关问题。
2、全力缩短工期。快速开工、实施,缩短工期,减少扰民时间。
3、科学分段施工。通过分段封闭、压茬施工、个别地段突击施工等方法保持道路阶段性通行。
4、严格文明管理。施工过程严格执行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合理实施围挡、封闭,将粉尘、垃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严格控制噪声,夜间施工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告示;在规定作业时间内,使用低噪声、环保型施工机械设备,把施工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小限度。
5、施工时间、施工项目、施工单位要及时向市民公告。各施工单位在开工前,要向居民发出公开信,公布开工和完工时间、安全注意事项、24小时候投诉电话等信息。按期竣工后,还要发放征求意见表,回访居民对施工组织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在街道和居委会设立投诉点,及时处理群众投诉问题,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居民。
6、要通过开展环境整治督查考评活动来监督施工单位,要以居民满意度为重要指标开展评比。施工质量好不好,施工是否文明,施工是否按时完成等应由市民群众来打分,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人员要通报批评。而对于那种不顾群众利益,野蛮施工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应清出东莞建筑市场。
据了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搞市政建设时,为了不扰民,他们每天的施工时间被自觉挤压在扰民程度最低的非常短暂的边缘时间里,即使因此延长工期和一些成本也不为所动。此外,哪怕是修补一块几个平方米的柏油路,只要施工持续一定时间,则必须有专门的保安人员或者交通引导员在施工现场指挥引导行人和车辆,以免发生危险或事故。在如此的为民着想之下,行人和车辆也是会积极配合的。
市政建设反映了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要想把东莞建设成现代化城市,首先需要文明工程,因为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靠钢筋混凝土是不能筑起现代化城市的。而市政工程与扰民更不应画上等号,市政工程即使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做到想民所想、与市民相安共处。果如此,则实为民之幸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