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常规能源日渐短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双重压力下, 迫切需要建设高效率、清洁、开放安全的能源供应系统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消费模式。
东莞市能源资源匮乏,约85%以上的电力依赖省电网供应,95%成品油依赖外省和国外进口,煤炭绝大部分来自内地省市,少量国外进口。随着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东莞市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东莞市新能源产业现状
随着国家节能政策、节能法规的颁布和东莞市产业转型、循环经济实施以及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不断推进,东莞新能源产业取得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太阳能产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
东莞已有数家大规模生产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以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产能达100万平方米以上;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总产值5亿元以上。到2012年,东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有望达到250亿元。
东莞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正在起步,现共有3个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能力近3000吨,总装机容量8.1万千瓦。
办 法:
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目前,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层次和集聚度不高,支柱产业、高端产业的集聚区还没有完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较低、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规范、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统一规划,建设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基地。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统一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根据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共同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人才、投融资以及市场环境,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鼓励技术创新
在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缩短技术差距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科技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东莞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自主研发。大力推进东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增加技术积累,构建东莞特色的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三)提供资金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力度。落实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和装备制造以及列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长效机制。鼓励实施新能源产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东莞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应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新能源产业新格局。
1. 重点发展太阳能产业。应锁定太阳能产业,作为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广成熟适用光热产品,大力研发光伏技术产品,实现光热、光伏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并加快实施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结合应用项目。
2.合理开发生物质能。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发展利用城市垃圾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
3. 加快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等产品。
(五)规范产业标准
加快制定新能源产品性能、能效、试验和检测方法以及系统安装、设计等标准,逐步建立行业联盟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实施,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新能源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实施新能源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新能源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实行产品公告推荐制度,确保产品质量,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
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新能源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引进具有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的研究团队;组建若干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领域的专家队伍,把脉我市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发展;该hu度步新能源支持有实力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原始性创新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
(七)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大意义,普及新能源知识,增强社会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新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举办新能源产品展示活动,推动产业招商、开拓市场。加强典型示范引导,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
通过从政治、经济、技术、规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缓解能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促进东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