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之一,使人思想开阔,受到鞭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艺术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造型和表现手段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人的精神世界起着强大影响。文艺工作者要提高对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加强责任感,更好地发挥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文艺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它对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社会规范逐步呈现复杂化的取向,在这样的一个新旧观念冲突、新旧体制交错、新旧利益调整的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思想道德领域的失范现象严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

  东莞这个世界“制造业名城”,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强的文明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蓬勃发展。回顾东莞3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但与此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有资本的人去一个地方投资,他首先看到的不一定是经济,而是文化感受。东莞要打造文化名城,这将对它有很大的提升。对文化设施,文艺活动多扶持,让全民众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

  东莞市文艺现状:

  东莞市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莞邑“醒狮民间艺术”与“麒麟艺术”新春粤剧“弘扬国萃,莞邑京韵”等在全中国都享有盛誉。东莞的绘画,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08年1月,围绕“改革开放30年文艺创作工程”,东莞文艺界推出7项重点创作项目。包括大型电视片《东莞之路》、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光芒》、长篇小说《莞香》等,它们将犹如群星,在天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东莞城市暖流行动”暨“绚丽大舞台,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永远跟党走 ”合唱比赛;东莞市优秀原创歌曲巡演等活动都举办得有声有色,为广大市民和新莞人送上文化的温暖,受到热烈欢迎和反响。充分抒发了东莞儿女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赞美和热爱。也强烈地的表现了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和求知欲。正因为这种热望和渴求,就呈现出了当前促进全莞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我们文艺事业的稍许滞后,尚不能满足全莞民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推广普及提高。

  办    法:

  1.对文化广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对文艺活动加大扶持。为全莞民提供更好的身心健康场所。致力搞活广场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焕发新风气,活跃了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2.以文化广场为载体,妇女学校为中心点,通过妇女学校这个阵地,每个星期六、日或重大节日假期都组织妇女学习和表演集体舞蹈、跳健身操。使很多沉迷于打麻将的妇女远离赌博,来到居委会广场,或在曲艺社,参加集体活动,跳舞唱歌,丰富了业余生活,又锻炼身体,愉悦了身心。妇女们通过学习,使思想观念转变,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并能成为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的主力军。

  3.老人粤曲班、麒麟学习班、老人活动中心增设健身器材,做到老人活动中心曲艺社每晚组织老人参加粤曲演唱,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4.相关职能部门督促工厂多举办一些有益身心,积极健康的文艺活动,相关机构文艺工作者给予支持指导。工厂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产生心理疾病就会出现一些偏激极端的行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第十跳”伤己行为等,有的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做出有害于他人社会的一些违法行为,这时候艺术的感召力就相当重要,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把时代的先进理想,人们的奋斗目标熔铸为深刻完美的动人曲调,唤起人们高尚的思想感情,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人民更积极向上的生活。

  5.各镇街多开展交流东莞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粤剧曲艺,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还有醒狮、麒麟、龙舟等传统文化艺术;莞邑人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求变,使东莞的曲艺之乡等美誉流芳溢彩。

  6. 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相关部门树立服务意识这一工作思路,相互配合,酌情考虑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学习,通过莞内文艺骨干,专业文艺者指导,使群众对文学艺术的认识、鉴赏、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各种形式内容的文艺汇报演出或专题赛事活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艺术提高搭建展示的平台,给予更多的关怀,也从中发现和推出大批优秀人才。

  7.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寒窗苦读,每个高考生都憧憬梦想的实现。相关机构为本市艺术高考生提供考前免费的辅导,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推广本市文化艺术普及。

  8.针对艺术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使广大人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这一特点。热情呼吁社会各界,电视台等机构提供媒介,播放一些文艺励志短片,音乐,电影,书画等形式,通过加大宣传措施,扩大影响,使更多的群众提高文化修养。各种戏剧、各种音乐、各种舞蹈、城市设计、广场设计、舞台设计、各类人群的服装设计等都有新的要求,所以这些,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娱乐和美的享受,成为了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艺术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给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以智力支持。如《白毛女》可以激发人们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刻骨仇恨,对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同情,为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而顽强斗争的精神。一首《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奴役的人们,团结起来,进行坚决的不屈不挠的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从而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起到了号召、动员的作用。如齐白石的《腊梅》画,凌寒开放,大义凛然,向严酷的环境挑战的高标逸韵,告诉人们越是艰苦越能得到锻炼,品质越坚贞,如徐悲鸿的《骏马》图,告诉人们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许多艺术创作艺术品带有丰富的想像力,启发人们创新,启发人们的新思维,促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经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今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逐步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必将出现,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必将到来,全莞民要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以更充沛的激情、更生动的笔触、更优美的旋律、更感人的形象,描述更加美好的理想蓝图,为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推动东莞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27号提案的回复

  民盟市委:

  你们在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丰富基层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幸福东莞的建议(提案第20120227号)收悉。提案指出了要通过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措施,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认为,你们的建议很好,对我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现就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做出如下回复:

  一、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功能先进”的原则,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市一级建成了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东莞广播电视中心、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基层建成了塘厦演艺馆、大岭山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建设新地标。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室)610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特别是2011年,我们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组织实施了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市镇两级投入达到3.9亿元的“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不少于60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阅览室,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目前,纳入“五个有”建设的192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相关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

  二、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升市民素质方面。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广场和各类文化设施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推动知识传播,打造学习之城,打造出了东莞读书节,市镇联动掀起全民阅读热潮;为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博物馆之城,打造出了以展览、讲座为形式的“走进东莞文明”大型系列文博活动品牌;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普及文化艺术,利用全市700多个文化广场,举办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越唱越红、粤韵金声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永远跟党走”大合唱比赛、小戏小品大赛、音乐舞蹈花会、少儿艺术花会等常设性全市重大赛事。同时,加强文化活动活动资源整合利用,策划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成为我市文化活动的新亮点。积极推动文化活动走进基层,2011年组织开展“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共举办培训活动120期,受训人数达到7000多人次;开展文艺演出1000场,受惠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放映公益电影10865场,受惠观众达482.1万人次。积极加强对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策划举办了新莞人才艺大赛、新莞人艺术培训班、“打工学堂”等一系列富有外来工特色的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品牌活动30多个,每年举办活动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体系。

  下来,我们将以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建设为契机,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抓紧筹建市民艺术中心。开展镇级“两馆评估定级”工作,确保2012年中心镇(街)图书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确保100%的镇(街)、村(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推进人均藏书增长计划,购置56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确保全市人均藏书达到1册以上;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计划,建立东莞文化惠民网、东莞学习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二)继续增强公共文化供给。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实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延长开放时间、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考评,确保每个村(社区)每月放映1场以上电影、每年举办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对新莞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每个镇(街)每年度举办新莞人文体活动3次以上,举办新莞人文化公益培训6次以上。推动文化下基层,实施“万场电影、千场演出、百场培训”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每年开展“文化暖流进企业”活动1000场以上。二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坚持“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积极培育各类文化活动品牌,突出打造“我们的节日”、“东莞读书节”等全市性重大活动,提升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人均藏书增长计划,确保2012年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1册以上。实施文艺精品带动战略,组织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东莞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影视制作、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对文化惠民项目的补贴力度,鼓励镇(街)发放“文化礼包”,探索建立文化惠民购书补贴机制。深化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加强镇街对村(社区)、企业(工业园区)服务点建设统筹力度,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演出、流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推进市内及深莞惠文化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实施东莞文化资源数字化计划,市一级建设9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艺资源数字化工作。实施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确保100%的基层群众可以使用文献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资源服务。

  (三)继续锻造公共文化队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队伍建设,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高于72%,镇街文广中心的人员编制达到25名以上(平均)。实施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即:着力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充实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拔100名左右人才充实基层文化队伍;着力实施骨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从全市文化系统中选派100名左右骨干人才到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学习锻炼;着力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引进100名左右优秀人才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加强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确保每个镇(街)拥有3支相对稳定的业余文艺队伍,每个村(社区)拥有5支以上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的各类文体队伍。启动文化志愿者服务计划,鼓励和引导社会人士作为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