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我市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战略选择。

  建设人才特区,就是要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要通过建设人才特区,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办    法:

  一、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

  建议我市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东莞特色人才特区。

  (一)人才智力高度密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大量聚集,涌现出一大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海归”人才领衔的科研和创业团队,区域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实施一系列特殊的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创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机制。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构建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业务专长,有利于抢占国际前沿技术阵地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领世界一流水平、替代进口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区域专利授权总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度增加。

  (四)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二、建设人才特区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

  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端智力。加快引进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海归”人才,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密度聚集。推行人才实名制推荐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和聚集拔尖领军人才。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聘请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指导或参与科技学术研究、重大项目建设。

  引入国际科技创新要素。全面活跃人才特区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设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境内外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国际技术转移,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项目入区。吸引创新型跨国企业总部进驻人才特区,支持各类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在人才特区举办。力争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高端项目,带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前沿实验室、科学家工作室和高科技企业建设,大力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共建共享,推动相关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创建具有发展活力的科研学术环境。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健全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支持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主聘任科研团队、按照规定自主使用研究经费。鼓励高层次人才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理流动,支持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取得合法收益。选择若干个处于前沿科技领域、科研人才资源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试点实行新的科研机制。

  (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支持体系

  建设全新的创业孵化机制。改革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安排专门区域,为“海归”人才创业和推广新产品提供空间。新建若干海外学人科学园,探索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孵化模式。统筹考虑现有科研布局和科技资源情况,推动创意实验室建设,配设科研设备、实验助手等,为国内外各类尖端项目的深化研究提供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在东莞建设总部、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可根据项目研发生产的需求,代建实验室、生产厂房等基础设施,以租赁方式供企业使用,东莞市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企业可适时回购。

  (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

  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研发技术服务创新聚集区。优化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布局,将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人才特区发展的重点区域,激活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以企业为主体,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作,开展产业技术研究。突出重点产业领域,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打造若干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产业平台。

  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全面增强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效应,促进高层次人才集群式发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创制技术标准、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抢占产业价值链条的高端。

  (五)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发展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海归”人才的发展环境。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研究制定特殊办法,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科技重大项目、申请科技扶持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申报政府奖励等方面,为“海归”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档案制度,制定日常联系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企业注册、创业融资等方面,为“海归”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配套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国际学校,提供便利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营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  

提案者: 袁华强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1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袁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我市人才特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深入阅读袁委员您的提案后,我委认为提案非常到位,在思路上采取了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框架,这与市人才办、园区人才办不谋而合,提案内容上对我们人才特区建设有很好的建设性。

  自2011年12月开始,管委会已与与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进行沟通与联系,并安排园区人才办与人力资源分局进行有关工作。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组织带领了我区人才办到中关村园区等国家人才特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从2012年初开始,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与园区人才办就如何在松山湖建设东莞人才特区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探讨和磋商,收集和比对了国家级人才特区、各省人才特区、各地方人才特区的相关政策文件、建设重点与特色等内容,并以此结合东莞及松山湖的实际情况,由园区人才办起草关于人才特区建设的初稿,并征求市人力资源局相关领导的意见,也征求高端领军人才和欧美同学会的意见,而后又多初稿进行反复研究,提出新的思路,目前,园区人才办正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的要求和指导,进行初稿的修改,第二稿也已经在启动。同时,管委会将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人才特区的内容,如将梧桐计划、人才安居工程、新的人才专项发展资金等实质性内容加进去,力求将人才特区建设方案做得更实在、更能支持人才在松山湖创新创业。

  我们与市人才办沟通后,我们将提案中的内容和想法融入到新方案中,而后形成较为完整的新方案后,再送袁委员您征求意见。同时,在设计起草方案的过程中将计划与袁委员您进行深入交流,获取其更多新想法、好建议,希望您继续支持松山湖的发展,给我们提更多的建议。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