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政府推行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逐步进行中,许多企业已开始升级换代,许多高科技产业集团陆续落户东莞,带动了东莞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目前,东莞除了一般普通工人紧缺之外,能操纵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师和服务行业高端人才也是十分紧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统筹投入力度、提升办学品质、整合项目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教地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一、东莞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会上重文凭、轻技能的落后人才观念仍普遍存在。许多家长认为读职校是次一级学历教育,档次低,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会考虑读职校。多数学生希望能坐办公室,干轻松干净的工作。东莞经济发达,许多家庭生活富裕,期待子女继承父业经商赚钱,认为当技术工人又脏又累,工资低,故根本不愿读技校、职中。
2、国家尚没一套完整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晋升和待遇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用人政策上,一些有吸引力的岗位门槛较高,甚至一些普通岗位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使中职学生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因此许多中学生不愿读中职学校,职校生源质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3、东莞公办学校积分入学的门槛过高、手续复杂,造成大量人员未能享受此惠民政策。据统计,东莞目前822万常住人口,其中至少630万为非东莞户籍人口。这么庞大的群体中,有大量人员在入读小学、初中时因非东莞户籍、在办积分入学手续时因多种原因受阻而造成流失,或是在东莞读小学一直读到初三甚至高一级的外省籍学员受目前教育体制的约束,在高考前一两年不得不回原籍高考,也失去了在东莞就读职校的机会及可以在东莞继续发展的空间。
4、校企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多数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寻求合作对象时有较多阻力。不少企业只把实习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顶岗工作,只做些单一的工作,几年后毕业了未能成为技能人才。其次,学校的本位主义令学校只从自身的教学管理角度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校企双方应转变观念,从国家赢、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多赢”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最后,目前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应往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发展,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一家企业。
办 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推动我市企业转型升级
1、加强社会宣传,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文化宣传、各类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岗位成才榜样,引导全社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社会分工不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平等观。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和引导,放宽对中、高级技能人才引进的条件,在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倾斜,对优秀技能人才给予重奖。
2、考虑教育制度改革,引导扩充就读职业学校的学员,适时调整积分入学的门槛及简化办理手续,让符合基本条件的新莞人子女可以入读公办学校,铺就在莞求学发展之路,减少人才流失。
3、目前通过学校向学生发放国家资助金的政策,不但可能会出现学校克扣国家资助金的问题,也不利于职校间的竞争。国家可通过给学生教育券的方式来解决这问题。这样学生可得到真正的好处,学校也无法赚“政策钱”,更可促使职校真正关心教育质量。若国家对所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行免费,实施教育券制度的意义就更重大。
4、充分利用东莞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与内地农村、西部省份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工作。但必须对长期接受学生实习的合作办学企业进行资格审查以免合作办学变调“劳务输出”。
5、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由政府统筹经费、资源、信息,协调社会全局、企业和学校利益,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成效;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比如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给予税收优惠,为校企合作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鼓励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教师教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受职校学生实习制度,实施中等职校在校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实习,高等职学在校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完善弹性学习制度,鼓励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健全半工半读制度,广泛推行订单培养和创业培训,把招生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6、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鼓励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在职职工、新增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7、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学校,努力提升职教地位。充分利用媒体、会议、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成才典型,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8、职校可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面向社会聘请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导师,开创“双师型”培训,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任教,另一方面教师每年不少于三个月的生产实践,使师资力量适应改革发展、确保教学质量,确保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的职业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所存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结构性就业问题,某些岗位空闲,失业者愿意去填补该岗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适应该岗位的需要,因而未能就业。通过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劳动力市场要求,使劳动者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既有助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