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健康养生观念的加强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项目、创建旅游品牌逐渐被各地政府列入主要的城建规划及市政项目。这不仅对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带来直接成效,也令居民环境意识有显著提升;同时,生态旅游不仅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还成为其它市政项目不可缺少的配套产业。

  东莞市作为拥有众多外来人口的经济重市,制造业发达、交通相对便利,消费市场相当广阔。同时,东莞市也是全国酒店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现拥有高星级酒店、中、小型商务酒店不计其数,有足够接待国、内外各类型客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东莞地理环境优越、山清水秀,隐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打造东莞生态旅游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我市目前没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和有效的进行全方位的旅游路线规划(吃、住、行、玩),无特色的旅游品牌。造成我市上述优势不能有效的发挥和利用,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经济增长。例如:

  1、我市本身与深圳、港、澳相临,交通便利,且相对物价较低,可以成为这些地区及本市游客在周末等节假日中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而我市现有旅游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没有便捷、合理的旅游线路规划,从而损失了上述市场客源。

  2、我市现没有特色及较高知明度的旅游项目和景点,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很多国内外客人来广后的首选都是深圳、惠州、清远等旅游项目较丰富的地区。即使已经来东莞的商务客人,来会安排提前离莞前往周边或其它地区旅游,导致降低本市经济创收。

  办    法:

  1、旅游业政策保障机制,确立旅游产业地位

  要切实把旅游工作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加大旅游投入,制定有关制度、规章,努力为全县旅游工作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

  突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2、发挥我市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和比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如:历史文化名镇——虎门,客家文化名镇——樟木头,自然资源优势——大岭山、观音山及谢岗镇银瓶山等),以民族文化和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打市场,同时大力开发休闲旅游及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等,创出“东莞之都,人间仙境”的国内两个市场和不同客源。

  3、力开展宣传,搞好城市旅游促销

  以树立城市旅游品牌为目标,以广泛吸引中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采取多种手段增强宣传效果。首先,抓好宣传载体建设,策划制作旅游画册、邮册、电视片为主的谢岗客家文化和自然风光系列宣传品;其次,加快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鼓励纪念品开发企业研究、开发有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第三,策划、包装“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通过旅游推介会、洽谈会,发布旅游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4、全面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要自始至终对旅游业发展情况实行监管,首先确保旅游行业安全,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树立 “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其次,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由旅游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处理游客投诉,确保实现旅游业“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5、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以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为依据,综合运用现在管理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各类旅游企业、景区景点进行质量评价,督促全市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单位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加强旅游培训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6、采取得力措施,维护好旅游景点秩序和环境卫生

  创建期间定期组织综合性检查和治理行动,集中治理景区和城区的卫生死角,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使城市的垃圾处理率、城市噪音平准值、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城市饮用水质符合创城要求。严格查处乱停、乱放、乱建等影响城区和旅游景点秩序的现象。对主要街道、景点内的饮食摊点、店铺、照相、个体商贩、流动货摊等进行认真清理,对有碍于景点观赏和危害游客利益的行为要严加查处。在景点景区内坚决杜绝打架斗殴、强行销售、敲诈游客、占卜乞讨等破坏景点秩序的行为。

  7、加强城市国际化建设,加快与国际旅游接轨

  配套完善通往旅游景点的道路,制定制度,确保修好管好。道路两边搞好绿化、美化,并增加景观。加强出租车、旅游汽车管理,整顿秩序,坚决杜绝抢客、宰客现象。在主要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投诉点在车站、宾馆、饭店、商场、歌舞厅等公共场所,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引导标志牌,并有规范的中英文说明,景区景点内也要设立中英文标志或介绍,主要道路以及通往景点、车站的道路要设立中英文指示路牌。

  8、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联度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互相协调,齐抓共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提案者: 钟汉强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190号提案的答复

  钟汉强先生:

  我局会办的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关于注重打造东莞市部分镇区生态旅游、创建旅游品牌城市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我局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该提案针对我市“打造东莞市部分镇区生态旅游、创建旅游品牌城市”工作提出了八个建议,我局认为,此建议对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东莞地理位置优越、外源经济发达、商务活动频繁、民营资金雄厚、政策环境宽松,这些有利条件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产业规模不断地壮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市有星级饭店9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2家、四星级25家,还有10多家高星级标准的饭店正在待评或建设中,高星级饭店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名列全国第三,被业界誉为“不可复制的东莞现象”,是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全市已有旅游景区80多处,其中,包括国家4A级旅游景区6处(鸦片战争博物馆、松山湖景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科学技术博物馆、新华南MALL欢笑天地、龙凤山庄影视渡假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中国圣心糕点博物馆);2A级旅游景区1处(冠和博物馆);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四处(金威啤酒(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广东省“文化旅游示范单位”四处(可园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南社明清古建筑群、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四处(大屏障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银瓶山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科学技术博物馆被评为广东省“科技旅游示范基地”; 鸦片战争博物馆被评为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常平镇、横沥镇、虎门镇、桥头镇、石排镇、樟木头镇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镇”;茶山镇南社村、石排塘尾村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目前,利用这些旅游产品,已开发出了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游、酒店考察游等旅游线路。

  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着7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积淀丰厚,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物流畅旺,在饮食、建筑、民俗等方面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近年来,东莞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两升级”战略,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具有浓厚东莞的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逐步消失。我局赞同钟汉强委员提出在部分镇街打造独具风格的生态旅游品牌的建议。目前,东莞文化旅游在大众化、平民化、游客化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现有推出的东莞文化旅游项目主要还局限于各类高雅的博物馆或剧院内,游客大众化休闲游览观赏还比较困难。东莞的旅行社也缺少推介游客去文化旅游景点休闲旅游的项目,每年东莞2600多万的游客来去匆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下可园、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等景点,不容易直接体验和领略东莞各镇街的文化和风情。外地游客来到东莞,无法看到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展演,如粤剧、客家山歌、木鱼歌、麒麟舞、纸扎灯笼、捏泥人等等。打造部分镇街生态旅游品牌,既可传承和发扬东莞各镇街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又为东莞各镇街传统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创造一个展示魅力的平台,也符合当前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我市各镇街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结合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修缮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蚝岗遗址博物馆、袁崇焕纪念园、南社古村落等等,不仅丰富了我市的旅游产品,而且,较好地传播了东莞的历史文化,提高了东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会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接下来,应着重依托历史文化和商务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包括人文历史、文物建筑、商贸文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体育比赛等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可园传统文化园区、袁崇焕纪念园、南社—塘尾古村落、寮步香市码头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文化旅游区和旅游休闲基地:

  一是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以虎门鸦片战争遗址、东江沿线为中心,将各类重要文物资源融入旅游线路的开发和旅游品牌的打造,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依托虎门鸦片战争遗址,借鉴成功经验,加大与大型知名策划公司的合作,重点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使之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二是部分镇街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开发建设可园传统文化园区、南社-塘尾古村落旅游区、袁崇焕纪念园、粤晖园、珠三角民俗文化产业园、湿地生态文化园、莞香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景区,使之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是部分镇街打造一批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充分利用我市各地莞香文化、醒狮艺术、麒麟舞、荷花艺术、卖身节、七夕节、摩崖石刻、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人文民俗资源,东莞生态园、观音山、银屏山等自然生态资源,CBA篮球联赛、高尔夫球赛等文化体育资源。

  四是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整合全市各镇(街道)民俗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全市联动、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

  五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含量,加强市场营销,做好推广和宣传。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培养旅游人才,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东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对钟先生提出的建议,再次表示感谢!希望钟先生能继续关注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旅游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