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30023)关于以文化为纽带实现水乡地区统筹发展的建议

  文化是社会生产力,文化也是发展的内驱力,以文化为纽带,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对实现水乡地区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特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统筹水乡地区发展,正是我市先行先试、创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活力机制,对推进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办    法:

  一、深入挖掘水乡地区在东莞地缘、历史、文化中的独特性

  水乡地区的独特性--亲水性,在东莞较为凸显,同时由水而彰显的风情更为丰韵,元素更为丰富。有生产岸线、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等三种类型滨水岸线;有亲水码头、众多具有深刻影响的桥梁人文精神;以及水网、生态、农田、村落等,这些都是水乡地区特有的文化赖以发展的资源。如何运用水乡的水资源,以水为纽带,对水乡的“水文化”规划建设具有水乡标志性、符号性的亲水性文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做我们水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个重要内容。统筹发展要在市委市政府推进功能性滨水岸线建设中,利用承担生态、旅游、观光等休闲功能的水道,加以一体化规划文化滨水景观,赋予水乡风情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亲水观光平台、文化游船码头;要对桥梁外观进行适当包装改造,充分吸纳水乡传统风情文化元素,在实现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下,重点规划发展观光旅游的区域的桥梁文化园区,使桥梁文化成为彰显水乡风情特色的新亮点。

  二、水乡地区总体发展要突破文化条块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提出水乡地区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特色发展”。因此在做规划时,无论是对核心区还是协调区的规划都要深入去挖掘文化样式或文化资源的共性,从而加以形成水乡统一的概念和整体形象。而不是对各镇现有的文化特性、特色活动进行条块规划,这样就会出现较明显裂痕,对水乡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这两个极具概念性的规划目标和模式缺乏系统的统筹。在文化事业,如何结合水乡地区的水文化和水特色的共性,打造连片的水乡文化景观带;如何以农林水一体化,把水乡地区打造成为岭南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绿地系统;桥文化开发和生态项目建设,打造共同的生态文明文化系统,这些是我们在做规划时都要详细挖掘的共性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方面:如何以“统筹、协调、优化、提升”为目标,科学规划水乡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并利用现有的文化产业如园艺文化、唯美陶瓷文化等,抓住统筹水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的机遇,在逐步构建以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对水乡特色产业文化的规划。

  三、要加大对水乡旅游文化价值的开发规划

  挖掘水乡特色的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文化品牌,就必须培育、开发一个具有本土特征的文化作品。但对如何探讨水乡文化价值开发的合理模式,我们则要系统规划,突出操作性。通过组合包装增强水乡文化的整体竞争力,把水乡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品牌,一是充分利用具有水乡特色文化的道滘粤晖园、石碣袁崇焕纪念馆、高埗中国唯美陶瓷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望牛墩七夕文化博物馆,各镇文化广场以及粤剧曲艺、龙舟节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行重新包装、完善,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广告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旅游、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去处。二是重视治理水环境,目前水乡资源污染严重,因此 ,治水是水乡建设成功的基础,水质差就谈不上水乡特色。所以,市镇一定要加大水乡污水处理的投资力度,还原碧水河涌。三是要利用水乡河涌纵横交错,水网连片,堤围众多的区域优势。统筹水乡总体规划,建设一批休闲亲水公园,湿地生态公园以及一河两岸堤围整治,如掛影洲围高埗、石碣中心涌等。把一河两岸建设成为集交通、绿道、观光、休闲、生态文明的亮丽景观。通过规划水网连接水乡地区旅游景点,建设旅游“水上绿道”、“水上驿站”,把水乡旅游打造成休闲性、家庭式亲水旅游带;逐步构建亲水的优质文化圈;通过水网、生态、农田、村落、城镇的有机分布和灵活连接,植入一体化概念,在重新构建一体化的水乡区域格局与区域景观中,重现岭南水乡田园风光和文化气息。

  四、要全面加大对水乡地区文化作品的开发规划。

  对水乡地区的文化作品开发,不能仅限于倾向对传统文化的再现或者简易包装,而是要对现代产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作品的开发,以及对水乡地区在改革开放中体现出来的“敢为人先”人文精神的文化挖掘、规划。“敢为人先”作为最能概括东莞人在改革开放中迸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在水乡地区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高埗大桥,这座中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设的桥梁,开创了中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路桥建设模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代企业文化也是东莞这个国际制造业名城的文化生力军,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海纳百川而逐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统筹水乡地区文化发展,对水乡地区文化作品的开发,就不能越过对现代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科学规划和开发。  

提案者 赵炳坤
部门答复

  赵炳坤委员:

  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30023号提案《关于以文化为纽带实现水乡地区统筹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挖掘文化独特性问题。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是珠三角绵延都市群当中的特色区域,既是珠三角重要的水系生态区,河网水域面积、河网总密度等均高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又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淀区,洪梅花灯文化、道滘美食文化、麻涌香飘四季文化、沙田水文化、望牛墩七夕文化等都是岭南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挖掘水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岭南水乡历史文脉。一是突出水乡创意主题。结合旧城改造,为传统文化注入音乐、水艺术和园林景观等创意元素,策划水音乐节、水艺术节,推动东莞水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二是突出水上运动主题。发挥水乡龙舟竞渡传统,打造龙舟文化带,规划龙舟赛事擂台、水上运动培训中心等项目,拓展皮划艇等现代水上运动。三是突出水乡生活主体。活化历史人文资源,传承水乡民风民俗,修复村落历史建筑和旧工厂,建设生态良好、风情浓郁的水乡生活主题区。四是突出水休闲主题。发挥水乡河涌纵横交错、田园风光秀丽的优势,引入现代水上体验项目,设置游艇休闲、水上历险、水中探秘、湿地迷宫、动漫场景体验、水上民歌等特色项目,策划以水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电影,规划水上乐园、水族馆、滨水旅游村等滨水休闲区。

  二、关于突破条块式发展问题。我们充分借鉴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科学做法,大胆打破阻碍水乡经济区文化发展的藩篱,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优化文化一体化发展方式,谋求水乡文化跨越式发展。一是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实行市、镇共建模式,构筑市、镇共建的发展机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水乡文化发展联盟,包括水乡粤剧发展联盟和水乡龙舟发展联盟,逐步构建水乡区域文化发展平台。二是打造八个特色文化发展带。通过统筹整合水乡文化样式或文化资源,树立水乡统一文化概念和整体形象,打造龙舟文化带、粤剧文化带、东江南支流水上观光文化带、香飘四季生态农业文化带、岭南水乡古村落文化带、望洪七夕花灯爱情文化带、疍家文化带和岭南水乡特色饮食文化带。三是组织水乡文化体验游线。依托水上公交线路,利用观光游船和水上巴士等特色交通工具,开发水上游览观光项目,形成东莞水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近期启动“万江河—东莞水道”旅游专线建设,在各重要景区设立游船码头,加强与轨道、有轨电车、滨水步道和绿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适时开设洪屋涡水道、东江南支流、中堂水道、穗丰年水道等水上游览游线,推动文化体验游线全覆盖,展现岭南水乡的传统风貌和城市现代文明。

  三、关于旅游文化价值开发规划问题。我们注重用文化特质和特色空间对资源要素重新进行区划整合,重点规划四个文化主题园区。一是道滘粤晖园水乡文化体验园区。以粤晖园为核心,覆盖具有水乡特色的大罗沙村、蔡白湿地公园、蒲鱼沙生态园和五方斋食品工业园,打造成为集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水乡文化园区。二是万江滨江文化创意休闲园区。通过整合下坝坊、文秀坊、鳒鱼洲,整体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休闲产业综合功能区,实现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水乡文化与产业结合、历史与现代承接的示范区。三是高埗唯美陶瓷文化园区。以国内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为核心,包含现代陶艺坊、唯美历史陈列室、唯美陶瓷展厅、唯美陶艺展厅、文化砖展厅、陈复澄唯美艺术馆等项目。通过建设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集群,开发工业旅游,将博物馆展示、制作工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结合旅游进行整体运营,发挥文化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四是石龙民国历史文化园区。通过整饬历史街区,整合相关文物资源和石龙博物馆等设施,打造民国特色历史文化园区。

  四、关于文化作品开发规划问题。我们将加强文化精品原创生产,推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良好市场效益的精品力作,把水乡打造成为全市和珠三角地区的文化精英聚集地、文化人才成长地、文化精品催生地和文化创新前沿地。一是用好文化艺术政策。扶持水乡重点剧目的创作生产,扶持社会办文艺团队,扶持水乡文艺作者的艺术创作活动,力争多出精品、出好精品。二是搭建艺术创作平台。建立精品生产规划、立项、招标、签约制度和重大题材评审、论证制度,聘请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文艺专家组成水乡重大文艺题材决策咨询和专家评审小组,建立水乡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库,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三是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实施文学精品工程,推出反映水乡传统历史、现代生活、改革开放等题材的文学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优秀舞台艺术项目,打造望牛墩七夕文化主题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精品;实施书画精品工程,传承和弘扬岭南画派艺术精髓,提升水乡书画艺术水平,推出一批影响力广泛的书画摄影名家名作。  


办理单位 东莞市水乡统筹办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